哪个地方的风俗最多?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人口15,489,630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区。此外,广东、贵州、云南、湖南等省也有分布。
壮族聚居区位于岭南西部,地势独特,山清水秀,自然景观十分优美。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热带、亚热带农作物。农产品有水稻、玉米、土豆等。三七、壁虎、茴香油是壮族地区著名特产。
壮族是岭南的一个土著民族。自称有“布庄”、“布图”、“布农”、“布满”、“布亚依”等二十多个。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统称为“佟氏族”。后改为“壮”。
壮族有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语言。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族。古文字是一种与壮语读音一致、“模仿”汉字“六书”造字方法而创制的“方壮字”。 20世纪50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全国通用的、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字。目前仍在推广和使用中。
《3月3日》与歌会
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之称。尤其是在盛大的“三月三日”,方圆几十里的青年男女穿着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来参加节日,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数万人。顿时人山人海,高声歌唱,原来是我的歌海。
3月3日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是3月3日的一项主要活动,故又称“歌会”或“歌节”。
歌会是壮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也是青年男女社交的场所。壮语称“沃顿”或“沃岩”,意为“出去到野外玩耍”。由于这种互相支撑、互相唱歌的活动,古人称之为“敦威”。
壮歌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就是“宋歌选女婿”的故事。相传从前有一位壮族老歌手,他的女儿非常美丽,而且能唱好山歌。老人想选一个歌唱天赋出众的年轻人作为自己的女婿。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歌手纷纷前来捧场与宋宋求婚,宋宋比赛的定期聚会从此形成。
但据古文献记载,歌市早在宋代就已盛行。南宋周去非在《岭外戴大刀》中写道,壮族“纷纷对歌,悲哀之情……皆逢机而自写词,不肯随从”。同样的例子,其中也有优秀的。”这里所说的是男人和女人。青少年聚会歌会。到了明代,歌会再次发展,并在固定地点定期举行。
壮族歌市有大有小,各地也有差异。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搭起彩色帐篷、搭起歌台、扔彩球、选择好伙伴,都是独一无二、魅力无穷的。歌会上,小伙子们每个村的妇女三五人一组,寻找外村的年轻人集体唱山歌。通常是青年男子先主动唱“巡歌”,以观察和识别对手;当遇到更合适的伴侣时,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征得女方同意后,唱“询问歌”;互相了解,唱《倾慕歌》、《友谊歌》;离别时,他们唱《送别歌》。歌词是随歌词创作并演唱的。这个比喻贴切、亲切、感人。决唱结束后,青年男女取得联系,建立一定的关系,并在下一次歌交会上再次见面。
歌交会上,除了对歌之外,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摸红蛋、热闹的烟花,还有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彩表演。
“3月3日”是传统歌曲壮族的节日。歌会期间,壮乡各地都搭建歌台,举办对歌比赛。
华丽的壮锦
壮锦是壮族的瑰丽工艺品。与湘绣、蜀锦齐名,享誉海内外。
据说,壮锦的灵感来自于宋代壮族姑娘大妹看到蜘蛛网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以彩色丝线为纬,原色纱为经,精心编织。从此,华丽的织锦就产生了。
据南宋范成大着《归海舆衡志》记载,当时广西左、右江产壮锦,称“(纺燕)布”。其品质“如中国线,其上有纹”。全身都有小方块图案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到了明代,壮锦日益盛行,制作工艺也日趋精良。明朝万历年间,织有龙等图案的锦缎凤凰成为了皇帝的贡品。清朝初期,织锦成为壮族妇女必学的手艺,也成为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
壮锦在传统壮锦既有几何图案,也有各种描述图案,常见的有“”字图案、水波坟、云纹及各种花卉、植物、动物图案,其中有蝴蝶等20余种图案。爱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跃马前行,凤纹主宰锦绣。“十锦九凤”活如凤凰。这是因为壮族人民喜爱凤凰,将其视为吉祥的象征。
壮锦品种繁多,花色多样,用途广泛。可用作床毯、被套、围裙、吊带、腰带、手提包、挎包、头巾、服装装饰等。如今,壮锦不仅深受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喜爱,还远渡重洋。 。
铜鼓之王
铜鼓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一般分为鼓头、鼓腰、鼓胸、鼓脚四部分。迄今为止,广西已发现和收藏铜鼓500多件。一侧直径165厘米,高67.5厘米,重300多公斤。中等身材的人可以躺在鼓面上伸展四肢而不暴露鼓沿。被誉为“青铜之王”
“铜鼓王”体硕大,图案精细,鼓面中央有八射线太阳纹,外围分为五道光晕,鼓身上的光晕密密麻麻,还饰有云纹和雷纹。雷纹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更增添了这种威力兵器的神秘色彩。
铜鼓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铜鼓铸造精美,声音洪亮。在古代,它是传达信息、发布命令的象征,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人们在喜庆节日时常常演奏它来伴奏歌舞。在宗教活动中,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保佑平安。亲严格。
壮族人民自古酷爱铜鼓艺术。在一些盛大的活动中,他们还经常击打铜鼓,进行文艺表演。
花山摩崖画
在广西左江、岷江沿岸绵延数百里的悬崖峭壁上,有60幅摩崖壁画,是古代壮族人民的艺术杰作。馆内有各种人物、动物、物体的肖像画1770余幅,色彩绚丽。因宁明县华山壁画发现最早、形象最多、规模最大,故统称为“华山摩崖壁画”。华山又名巴来山,位于宁明市北25公里的明江东岸。摩崖画是画在靠近河边的悬崖上。画作高40米,宽170米。壁画虽历经千年,但图像依然清晰今天依然清晰可见,充分体现了古代壮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壁画上的人物分为大、中、小。最大的人物手持环首剑,站在马(或兽)背上,很像一位领袖。其余的人什么也没穿,面对着最大的人物。有些角色双腿分开,双臂伸展;有些角色则双腿分开,双臂伸直。有的侧身,双臂向前伸,有的双手举起,双腿微曲。形式生动逼真,充满战斗、狂欢、乐舞、祭祖等特色。
据考证,华山壁画是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创作的遗物。壁画因其分布之广、位置险峻、画势雄伟,在国内外罕见。它们载入了国际艺术史册。享有高贵的影响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