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作为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是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壮语。壮语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历史悠久。它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共同生活、生产、奋斗中创造出来的。由于与汉族的长期交往,壮语不断吸收汉语词语,丰富自身。但壮族人民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的语言,所以壮语在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壮族后来流传到西南很多地方,语言都大同小异,词根词汇变化不大。

壮族人民在潜心研究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戏剧——壮剧。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ZH昂族善于歌唱。他们每年定期举办民歌聚会,称为歌会。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大型歌会有上万人参加。刘三姐,被誉为歌仙,是壮族歌手的典型代表。歌会期间,男女之间举行抛绣球、敲鸡蛋等娱乐活动,吃五彩糯米,唱壮戏,组织物资交流,祈求丰收。壮族早在唐代就有舞蹈。广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悬崖上留下了许多壮族先民绘制的悬崖壁画。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壮锦是著名的纺织工艺品。

壮族传统歌谣节。又称“三月三日”、“格须节”、格味,壮语称“沃布坡”、“双龙洞”。它的意思是在田野或洞穴外唱的歌曲。分为日歌会和夜歌会。里格集是在野外进行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歌曲选配;夜歌会在村里,主要唱生产歌曲、季节歌曲、盘歌和历史歌曲。除农历三月初三外,春节、四月初八、中秋节、婚庆、儿童满月、乔迁等节日均可形成歌会和其他季节。即使歌手们在去集市的路上遇到了对手,也可以组成一个临时集市。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传说。一是刘三姐发明了民歌,人们争相传唱,逐渐发展成为歌会;一是娱乐神灵,消灾祛疫。另一个我纪念一对忠诚的夫妇。歌集节前,人们准备五色米和彩蛋,姑娘们忙着制作绣球花。歌会日,青年男女都身着节日盛装,男带礼物,女带绣球,成群结队地前往。有的人抬着刘姐的雕像在歌会周围转了一个星期,然后开始对歌。有时,女孩们会搭建一个色彩缤纷的刺绣摊位,当年轻男子到达时,她们互相唱歌,评价彼此的性格和才华。在某些情况下,男性和女性会竞争。女孩向她喜欢的人扔了一朵绣球花。如果这个人喜欢,他就会在绣球花上系上礼物,然后把它扔回给女人。有些歌市有摸鸡蛋的习俗:小伙子用女孩手里的彩蛋去摸女孩手中的彩蛋。如果女孩想和他做朋友,她就会露出一半的蛋让他摸。如果她不愿意,她可以将容纳整个鸡蛋。也有A村向B村送彩球,见面返还彩球时举行山歌比赛的情况。如果B村输了,彩球不准退回,明年继续比赛,直到赢得歌曲为止。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将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歌节,并逐渐发展成为“三日歌节”、“三三”文化艺术节。

在广西壮族聚居地区,除了道教、佛教外,还流行着一种民间宗教,叫“眉山教”(或“三元教”)、“石教”(石教)的原始宗教。 )尊唐道相、葛定之、周胡正为祖先,属多神信仰,是当地巫术、道教和古代傩礼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教派。黄族人,遇到干旱、祈雨、酬神五谷丰登、驱鬼祛疫、准备丧事,都需要请“梅山派”大师(称“公司”)。壮语,即巫师)主持盛大的祭祀仪式。这个仪式的名称因地而异。包括“做纪念礼物”、“坐斋”、“古筛”(壮语音译,意为师长)、“雕芒庙”(壮语音译,意为庙里舞神)、 “刁筛”(壮语音译,意为当老师)谐音)、“歌手”等称号。祭祀仪式中,主人除了进行念咒、占卜、请神、驱鬼等巫术活动外,主要是戴着面具向神明跳舞,唱起有关神的传说和故事。大师表演的各种神舞被群众称为“施公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