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有哪些?
客人回家时,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提供最好的饮食和住宿。他们对老人和新客人尤其热情。用餐时,必须等长辈坐下后才能开始用餐;长辈没有先接触过的菜肴,晚辈不准吃;给长辈和客人奉茶、饭必须用双手,不能从客人的前面或后面递。背后传给长辈;先吃完的,必须向长辈、客人一一说“慢吃”,然后才离开餐桌。年纪较小的孩子不能在餐桌上的每个人都吃完之后才吃饭。
壮族是一个节日多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日”、“七月十四日”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此外还有二月初二、初八四月初五、端午节、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节日。
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农历正月初三十到正月初二持续三天,但初三到正月初二是壮族的春节。正月初五仍被视为春节。这是壮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准备工作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搞卫生,缝衣服缝裤子,买年货,贴春联,做糕点,杀猪,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衣服。春节又是一个团聚的日子。在外打工的人们,通常会在除夕夜前赶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青年男女经常参加对歌、打陀螺、舞蹈、球类、演戏等文化体育活动。除夕夜,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红烧肉、粉肉、叉烧等,晚餐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或整只鸡。煮很多米饭留到第二天象征着财富。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熬夜到半夜鸡鸣,放鞭炮,辞旧迎新。
初一、初二,所有的客人都必须吃粽子。庄家的粽子是一种高贵的食品。粽子有大有小,大的重一两公斤,小的重两三公斤,还有一种叫“风摩”(特大粽子),重一公斤。到二十公斤。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但一定要有馅料。馅料是用去皮的绿豆和半脂但不瘦的猪皮与上述酱汁混合而成。它被放置在粽子的中心。煮熟后,其味道和香气是无与伦比的。
陀螺节
在壮族聚居的广西,有一项著名的体育赛事——陀螺节。每年举行。时间是从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到新年正月十六,持续半个多月。陀螺,壮语称“乐江”。它们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的大如川田柚,重约一斤,有的小如鹅蛋,有的两三两。制作台面必须使用质地好的实木。它的“头”应该是光滑的。 “打”时,用二、三尺长的棍子。用麻绳将其缠绕成圈,直到到达您认为合适的位置。然后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握住麻绳的末端,快速将其拉向地面。旋转,陀螺就会“呼呼”转动。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转的技巧,旋转得很快,花了七八分钟才倒下来。巅峰对决更是热闹非凡,第一名获得者被誉为“陀螺王”。据说,顶级演奏从产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龙端节
龙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及附近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龙段”(壮语,意为“赶田”)是壮语音译,意为聚集在宽阔平坦的地方。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来是奥里最初是为了纪念公元1052年4月起兵抗宋的民族英雄农志高(壮族)。龙段街现已发展成为富宁县及周边地区壮、瑶、苗、彝、汉等民族交流物资、共同庆祝的传统节日。相传北宋时期,农志高为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率领广西壮族人民奋起反抗,取得了连胜,建立了“南田王国”,自称“南田王国”。 “南天王”。攻克南宁,攻克钦州,攻克广州。很强大。后来起义军失败,退至抚宁。为了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北宋统治者将壮族人民复员到贵州等地。临走前,壮族人纷纷聚集说伤心地告别,并请求村民们明年再来团聚。从此,每年农历三月,异地的壮族群众都会回乡与亲友团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龙端”节日。龙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开始,持续三天。节日前,主村杀猪杀牛,在田坝上搭建戏台,安排食宿接待客人。那时,姑娘们会穿无领上衣和蜡染裙子,边角和袖口有银排,绣有花边图案,胸前有锦口袋,脚穿绣花鞋。所有的花都簇拥在一起,美丽极了。俊美的少男少女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直至日落。有兴趣的可以跟着姑娘到村里继续对歌。
Ea吃黎节
吃黎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 “辣椒”在壮语中是“喜庆”的意思。壮族人民有着悠久的过春节的传统。但1894年春节到来时,法国侵略者入侵我国边境。为了抗击侵略者,广大青壮年奔赴战场,与敌人英勇作战,保卫家园。正月三十,当战士们出征凯旋归来时,村民们杀鸡宰羊,制作糯米糕,热情招待,一起庆贺胜利,补过年。从此,吃站节就逐渐形成了。节日期间,人们舞狮、舞龙、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八佰节
云南省富宁县培爱镇哲宁、索乌地区的壮族,杀牛一头、猪一头、鸡二只、鱼四十八条,到八白山祭祀壮族妇女八白(据传说,她是农志高的母亲)。那天,男女老少皆到场,仪式十分隆重。相传,雅白是壮族村寨的首领。她带领壮族人民与官兵作战,失败后惨遭杀害。大家把她埋在山顶,埋葬她的山就叫八白山。每年亚白去世的日子,壮族人民都要杀牛、杀猪来纪念她。这样年复一年的祭祀方式从未间断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节日——八佰节。
正值壮年
又叫“姜夜乙”,春节叫“姜昆”,是汉民族的节日。利蒂节。壮年时,腊月为一年之始,十一月最后一天为除夕。习惯上称其为“未一九”,意思是过了二十九(无论月份大小,都这么叫)。这一天,全村集资买猪(有的村子按户轮流饲养公猪)宰杀,祭祀公社王,祈求五谷丰登。
相传,在古代,人是祭祀社会的祭品,后来被猪所取代。国王的棚子一般搭建在村边的一棵大树下。祭祀期间,由魔鬼主持。家里有孕妇的妇女和男子不得进行祭祀。参加活动要在社区棚前宰杀一头猪,集体祭拜,仪式隆重、庄重。不允许大声喧哗、说话或笑编辑。不要穿白色或花色的衣服,否则当年收成不好,动物也会有危险。祭祀结束后,将煮熟的猪肉平均分给各户,每人得一束,带回家作为“收魂”的主祭,以孝敬祖先。除夕至初三,祭祀土地公之前,严禁外人和外人出入。过年十天,节日期间,村村寨寨敲锣打鼓、吹笛吹奏乐器,热闹非凡。亲朋好友互相登门祝贺,年轻人在村寨里嬉戏,对歌取乐。有的还给邻近民族送上新年礼物,邻近的苗族、侗族、瑶族、汉族等民族纷纷前来拜访。有的还鸣炮、击鼓、吹笙以示庆祝。埃夫到处洋溢着欢乐、民族团结的气氛。 。
尚在风华正茂的壮族村寨,把春节当成过年,活动内容与当地汉族相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