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很多,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除汉族外,其他55个法定民族均为少数民族。以下是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岭南土著民族。有“布庄”、“布图”、“布农”、“布亚依”等二十多个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后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有些人相信卡托自由主义和基督教。
著名节日有每年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7月14日的鬼节、清明节、8月15日的中秋节、还有端午节、重阳节、尝鲜节、冬至节、牛魂节、送灶节等。分布在我国南方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人民同时过春节。
除夕之夜,将节日当天吃的米制成,称为“年饭”。有的地区人们称其为“吃礼节”,壮语意为“过旧年”。预示着来年农业丰收。有的甚至包出一尺多长、重五六公斤的粽子。大年初一一大早,人们天还没亮就起床了,穿上新衣服,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妇女们纷纷赶到河边或井边“打新水”,开始新一年的精彩生活。
2。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等地。土家族自称“比兹卡”(意为当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讲汉语,只有少数聚居地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特别是过年。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称为社区日,吃社区餐,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做糕点。过去,土家人迷信鬼神,尤其是祖先。他们视自己的祖先为真神,为众神之首。每逢元旦,他们都要祭拜祖先,初一、十五还要拜祭。
土家族是少数几个过两个春节的民族之一,即在汉族过春节的前一天再过一个春节,俗称“赶年”。新年。”张家界土家族有这样一句话:“三十六意味着跌倒”; “人到了三十六岁,有喜有悲。”因为土家族认为36岁是死亡比例最高、发生灾难的几率最大的年龄,所以人们凡事都要避开“36”。
3。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民族。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各民族的总称。高山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被誉为“森林宝库”。高山族的节日很多。
他们的传统节日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收节”又称“丰收节”、“丰收节”、“丰收节”等。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隆重的节日。
4.纳西族
古代羌族,游牧于青海黄河流域、湟水流域,南迁至四川西南、云南西北部,分为不同的族群。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纳”是伟大或高贵的意思,“西”是人民的意思。
丽江纳西族摩梭人信仰神灵,崇拜自然,相信世间一切都受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举行的祭狮子山“转山节”,是人们祭祀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s。
5。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唐代称“蒲子蔓”,元明清时称“蒲蔓”。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去的布朗人有不同的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多与宗教活动有关。
最具特色的节庆节日有:元旦、拜村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三天。
6。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居住在云南,是最早居住在云南的民族之一, 中国。根据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萨”、“蒙萨禅”、“杜萨”、“罕萨”等名称。解放后,统称阿昌族。会节是阿昌族的传统聚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回民街原是宗教聚集地。
主要宗教节日有金瓦(闭馆)、楚瓦(开馆)、烧柴节、泼水节等。除了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卧螺节、浇花节、春节等。
参考:百度百科少数民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