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风俗习惯(作文)100分
白族风俗习惯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陲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以及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白族人口为1858063人。使用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多数居民讲自己的语言,通用汉语。元明时期使用“博文”(白文),即所谓“白读汉字”。白族用汉字书写,但有自己的语言和丰富的文学艺术。擅长农耕、腌制杜鹃花。三道茶是传统的茶饮方式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喝茶。
白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羌族关系密切。早在公元一世纪(汉代)就已分布于洱海地区。公元2世纪,汉武帝在此设县。公元三、四世纪,由于战乱,许多汉族避难到白族地区,部分汉族与白族融合;公元715年,从云南东部迁徙到洱海地区的大批各族人民并入白族。 14世纪左右,不少汉族在此驻军,后与当地白族融合。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也并入白族。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形成了一个语言文化共同、经济水平相近、居住相对固定的古老民族。唐代以后,大理归附中央政府,更多地受到内地汉族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农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到了元代,这里已成为一座非常繁荣的城市。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而闻名。丰富多彩的风俗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省,并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道、鹤庆道。明代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退田政策。清朝延续了明朝的这一政策,但在偏远山区任命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这一过程中,白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仓洱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发现沟渠痕迹。在剑川海门口铜石遗址,发现居民曾从事畜牧业和种植业。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出现了青铜文化。蜀汉时期,洱海地区已发展到“田有稻田,畜牧业”的地步。唐代白族先民能在苍山修筑“高河”水利工程,灌溉数万公顷农田,修缮高山梯田,创建邓川落石河分洪工程。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廉的《太和更录中兴目录》和李兴伟的《七贤方书》都是总结的代表作。古代天文学和医学。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具特色,其建筑、雕塑、绘画艺术享誉中外。大理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唐代。主塔高近60米,共分十六层。制作精美,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剑川石宝山石窟的特点是技艺精湛、人物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特点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庙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凸起,门窗采用透雕手法雕刻出层层人物、花鸟。这是一项精巧的工艺,可以长久保存。均出自著名的“剑川木器”之手白族漆器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元明时期使用的高科技漆器大多选自云南。大理的漆器一直传承到明代,历来被视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被帝国主义者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图卷》,是白族画家张顺、王凤宗于1880年至1999年的代表作。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以连续短画的形式表现,生动美丽,是我国珍贵文物之一。张胜文于1172年创作的《大理古卷》被誉为“南方之宝”该画长十尺,共134页,以《护国王经》为主题,描绘了628幅不同面孔的肖像,笔法细腻,工巧,工工精湛。船很精致。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