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新平、沅江等30多个县。人口102.5万余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1953年1月24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随后,相继设立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53年7月24日)、云南孟连傣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4年6月16日)、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55年10月16日)。日本)、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5日)。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公元一世纪,中国史书中就有关于傣族的记载。汉代称“滇越”、“山”;唐宋时期称为“金牙”、“黑牙”、“白牙”;元、明、清时期称为“白牙”、“白牙”、“白牙”。 《白衣》。”。 1949年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通常人们将内地和边疆的傣族分别称为“干傣族”和“水傣族”。前者因与汉族关系密切,吸收了较多汉族文化,被称为汉傣族,传闻为“干傣族”。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的傣族保留着较多的民族特色,被称为“水傣族”。傣族自称“傣柳”、“傣雅”、“傣娜”、“傣彪”等。

傣族龙舟赛

傣族有自己的龙舟赛语言。该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目前流行的两种傣文,西双版纳和德宏,都是拼音文字。源自印度南部的巴利文。傣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以傣历、傣医、长篇叙事诗最为著名。傣历年为阳历年,月份为农历月。一年分为三个季节:寒冷、炎热和雨季。每三年的九月是闰月。这种历法在泰国、缅甸等地至今仍普遍使用。傣医与蒙医、藏医、维吾尔医并称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体系。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长篇叙事诗,如《招树屯与楠木那那》、《郎家西河》、《阿銮的故事》等。傣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傣族大部分信仰上座部佛教。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橡胶产量大幅增长。 “普洱茶”享誉中外负载。地方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有矿山、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等厂矿企业。

傣族的主要节日是傣族新年——泼水节、闭门节和开门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它发生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有祭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舟、燃放烟花、歌舞狂欢等。

禁忌:外地人忌讳骑马、赶牛、挑担子披头散发地进村;进入傣族竹屋,必须在门外脱鞋,轻步屋内;你不能坐在火坑上你不能进入主人的内室或坐在火坑上方或对面的门槛上;火坑上不能移动鼎,脚不能踩火;在家中吹口哨或剪指甲是禁忌;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在枕头上;穿衣服时,上衣应在高处晾晒,裤裙应在低处晾晒。进入佛寺时必须脱鞋。禁忌触摸小和尚头颅、佛像、长矛、旗帜、旗帜等一系列佛教圣物。

日常饮食习俗

大多数傣族有一日两餐的习惯,以大米、糯米为主食。德宏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傣族主食糯米。通常将其捣碎并立即食用。民间认为,粳米、大米只有新鲜吃才好吃还能保留原来的颜色和香味吗?因此,他们不吃或很少吃隔夜饭,习惯用手揉米饭。农民工经常在野外吃鱼餐,用香蕉叶或米饭拌上一团糯米,配上盐、辣椒、酸肉、烧鸡、南米(傣语中的酱料)和苔松。所有配菜、小吃均以酸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野酸果等。我喜欢吃酸菜干。制作方法是将青菜晒干,然后在水中煮沸,加入木瓜,使其味道变酸,然后晒干储存。食用时,在煮蔬菜时加少许或放入汤中。傣族人几乎天天吃这种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吃酸菜,是因为他们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物。st、酸味食物有助于消化。日常肉类饮食有猪、牛、鸡、鸭等,不吃或少吃羊肉。生活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擅长制作烧鸡、烧鸡。他们还喜欢鱼、虾、蟹、螺、苔藓等水产品。用苔藓做菜是傣族的独特风味。

傣族吃的苔藓是从春天河里岩石上的苔藓中挑选出来的。深绿色是最好的。捕捞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捆扎备用。烹调时,将厚的用油煎一下,薄的用火烤至酥脆,然后捣碎装入碗中。将沸油倒在上面,然后加盐并混合。用汤圆或腊肉作为蘸料,享受美味。熟鱼多制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鱼还被制成鱼糜h 糁(即烤鱼,捣成泥,与香菜等调料混合)、鱼冻、烤鱼、白汁鳗鱼。等待。吃螃蟹时,通常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配米饭吃。傣族人民称这种蟹酱为“蟹南米布”。苦瓜是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日常蔬菜。西双版纳除了苦瓜之外,还有一种苦笋,所以傣味也带有苦味。比较有代表性的苦菜是用牛胆汁等食材烹制的牛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以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吃的昆虫有蝉、竹虫、巨型蜘蛛、田龟、蚁卵等。夏季每天晚上都抓蝉。当蝉声蜂拥而至时草丛里,它们的翅膀被露水浸湿了,飞不起来。妇女们赶紧把知了摘进竹篮里,放进锅里晾干,打成酱。蝉酱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的医疗功效。傣族普遍喜欢吃蚂蚁蛋,经常吃蚂蚁蛋。黄蚂蚁在树上筑巢,取蚂蚁蛋时,先赶走蚂蚁,然后再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它们是白色的,有光泽。清洗并晾干。与鸡蛋一起炒,味道鲜美,可生吃,也可煮熟。生吃时,可制成酱料。煮熟后,与鸡蛋一起炒。常用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花椒、香菜、大蒜和香茅,风味纯正,干净卫生。

傣族嗜酒,但酒精含量不高高的。他们在家酿造,味道甜甜的。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大叶茶,不加香料。饮用时,只需将其在火上煎至焦黄,冲泡即可饮用,味道略呈糊状。整天咀嚼槟榔,混有烟草和酸橙。由于长期咀嚼,唇齿呈黑色,口液如血,被人们认为是美丽的。制陶业比较发达,餐具多由妇女制作。

傣历1367年人们庆祝泼水节

节日、礼仪、祭祀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许多节日都与佛教活动有关。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届时,拜佛、摆宴、宴请僧侣、亲朋好友,共庆美好时光。通过泼水来表达祝贺。泼水节期间,除了丰富的酒菜外,还有很多傣族风味的小吃。例如,有一种糯米糕,是用糯米捣成球,里面塞上紫苏糖制成的。用蜡油将其包裹在香蕉叶中。食用时,可用火将其软化,或油炸后沾蜂蜜食用。粑粑是用米粉加水和成颗粒,蒸熟,捣成团,擀成薄而大的圆饼。待冷后,将其折叠成叠。食用时,煮至软后盛入碗中,撒上各种调味料。

泼皮糯米糕是用糯米粉搓成球状,裹上红糖,蒸熟后,裹上一层炸豌豆面,裹上芭蕉叶,作为小吃。客人。还有用油炸糯米糊制成的酥脆小吃。比较重要的节日有闭门节(傣历7月15日)和开门节(傣历12月15日),都是上座部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的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和活动与当地汉族大体相同。比较典型的食物有狗肉汤锅、肉干、咸蛋、鳗鱼干等。 傣族的节日
西双版纳的傣族,一户人家盖房子,全村人都来帮忙。当新房落成时,由一位年轻人先上楼,扛着牛头,唱着祝福歌来庆祝。壮汉拎着箱子,已婚男人抱着被子,姑娘们端着饭菜一一上来。然后在火坑上架起鼎,摆好桌子,准备好酒菜,就开始了。唱歌曲来庆祝新房子。村民们还送给主人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秀红烧鸡”是西双版纳青年男女相传的一种求爱方式。也就是女孩把红烧鸡拿到市场去卖。如果买家恰好是女孩暗恋的人,女孩会主动拿出凳子让他坐在你旁边。通过交谈,如果双方都喜欢对方,就会拎着鸡和凳子到树林里去表达对对方的爱意;如果买家不是女孩喜欢的,女孩就会加倍要价。 ;又如“吃小酒”,男女订婚时,男方端着酒菜去女方家里设宴。客人散去后,男方在三名男伴的陪同下,与女方及其三名女伴同桌。 “吃小酒”就是吃三道菜:第一道菜应该是热的;第二道菜盐要多一些;第三道菜应该有甜食。意思是热、深、甜。

婚礼当天,婚礼必须在双方家里举行,一般是先在女方家举行。婚宴时,宴会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雪王(百王)、年糕和各种菜肴。宴会之前,新郎和新娘要举行扎线仪式。即司仪将一根白线绕在双方的肩膀上,并将两条白线分别系在新郎和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老人把糯米包起来,把米捏成三角形,沾上盐,放在火坑上的鼎顶上,等火烧完后让它自然脱落,象征爱情一样坚固。如铁。沅江大坪乡新娘坐后与新郎坐在长凳上,吃糯米拌四个鸡蛋,喝两杯酒。元江畔的傣族新娘在新娘过完婚礼后,要给新郎每人4片肉。 ,4根排骨,4个丸子,4块脆皮肉,然后就可以吃晚饭了。

傣族葫芦丝

傣族也崇拜本村的社神。傣族称其为“夸拉曼”,又称“皮曼”。它是保护神,每年被崇拜两次。为了在秧前祈求丰收,在秋收后表达谢意,集体宰杀一头牛或一头猪。各家各户准备好贡品,送到供奉社神的房间。念完祭品后,大家一起吃饭。新加入社区的成员必须向社区之神供奉鸡肉、酒和培根条。我国有宰杀祭祀动物的习俗勐海等地至今仍保留着抢牛、吃鱼、牛皮的习俗。在西双版本中,部分祭祀部落神的祭品必须是黑牛和白猪。元江、新平地区傣族普遍崇拜龙树和龙神。元江河畔的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祀龙树时,全村都要宰杀一头红牛。尸体上覆盖着红、绿布。同月,还祭祀“天神地母”,以保牲畜安全。

在傣族中,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在做饭方面还是有一些禁忌的,比如:烧柴火时,必须先从根部烧掉;不准跨过火坑;不准在火坑上随意移动三脚架。等

特色美食 这里有傣族特色菜肴和小吃。老的和热的泡菜。如:椰子砂锅鸡、炸芝麻酥、牛皮、酸肉、烤鱼、酸菜牛头等。
傣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历史悠久。公元前一世纪的中国史籍中就有关于傣族祖先的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划归益州县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县。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司、归地方”政策,废除世袭土司,代之以临时官(即流官)。傣族地区逐渐受到朝廷的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傣族地区设县,设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屋是一种的高跷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由数十根大竹支撑,悬空楼板;屋顶上覆盖着成排的茅草。竹墙的缝隙很大,可以通风透光。屋顶两侧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为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杂物堆放。这里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穿无领有袖衬衫和长裤,头上缠白布或蓝布。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差异较大,但基本都有扎发、筒裙、短衫的共同特点。筒裙长至脚部,衣服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部,袖子长而窄。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有特色的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大米装入鲜竹筒中,加水,在火上烧烤。味道香浓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的特产。唐代已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曾出口东南亚、南亚。现已进入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市场,成为国内外知名茶叶。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与公历的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份是阳历年,月份是农历月。傣历分为三个季节,一月至四月为冷季,五月至八月为热季,九月为雨季到十二月。

傣族人民非常喜爱诗歌,尤其是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招树屯与南马那那》、《阿丙与桑罗》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

傣族舞蹈有多种类型。动作和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动物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拟人化。孔雀舞不仅源于对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而且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以其孔雀舞蜚声海内外。

泼水节是傣族最具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该节日在6月6日至7月6日期间举行,相当于公历的四月。泼水节这天,人们拜佛。女孩子用水灌洗佛尘献上鲜花,然后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起初,他们用手和碗泼水,后来用盆、水桶泼水。他们一边倒一边唱歌。他们倒得越多,就越激烈。鼓声、锣声、水花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泼水节期间,要举办赛龙舟、放花灯、放灯笼等传统娱乐活动以及各种歌舞晚会。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有多种动物和植物。它就是著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对外开放。人们可以参观大自然的宝库,领略浓郁的亚热带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