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习惯
哈尼族
梯田文化的杰出创造者——哈尼族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目前人口为1,253,952人。主要居住在滇南红河与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县。还分布于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市、州、县。主要从事农业,擅长梯田。
中国史籍中发现的哈尼族名称有“和彝(人)”、“和尼”、“窝尼”、“阿尼”、“哈尼”等,还有更多自称为“哈尼”、“云尼”、“比约”、“卡多”、“好尼”、“白红”、“布杜”、“多尼”、“野车”、“阿木”等30多个品种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族,可分为三种方言:汉(尼)、比(越)、卡(多)、浩(尼)和白(红)等多种方言。哈尼族原本没有文字。 20世纪50年代,为他们创作了一套拼音文字,至今仍在尝试中。
哈尼族大部分居住在海拔800米至2500米的山区。他们以农业为主,梯田农耕文化尤为发达。墨江紫胶产量居全国首位。西双版纳莫尼族聚居的南糯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区之一。蜿蜒的哀牢山脉,有广阔的原始森林和许多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红河自治州个旧市是我国著名的“锡都”。
哈尼族相信万物有灵,人死后灵魂不灭,所以实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丰富的口语文学乌尔和民间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主要传统节日有“扎拉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绻扎扎”(五月节)。
在连绵起伏的哀牢山上,几十上百级的梯田,从山脚沿着斜坡蜿蜒而上,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这就是壮观的景象。 。
千百年来,哈尼族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创造并总结了一套丰富的梯田耕作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筑堤筑坎,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通过水尖地把常年的山泉溪流引入梯田。哎呀。早春时节,形状各异的梯田里涌满了清泉。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梯田葱茏,犹如一块块绿色的挂毯。夏末秋初,稻子成熟了,放眼望去金黄一片。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妙、古朴而美丽的水墨画。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少年的脸。一个年轻人漂亮不漂亮,主要看他修田得好不好。如果他善于筑堤、铲堤、耕田,就会受到众人的称赞,赢得姑娘们的爱慕。一个女孩子漂亮不漂亮,就看她在梯田里干得好不好。
梯田是哈尼族衣食的重要来源,因此,他们珍惜水。为了不错过农耕时节,民间自古就有“刻树定水”的约定:根据山泉可灌溉的面积,友好协商确定每块田地应接受的水量,按照水流经田野的顺序。 、在沟渠和田地的进水口处设置横杆,并在横杆上标出田地应得的水量位置,让水自行流入田地。
哈尼族家家户户仍习惯在梯田养鱼。阳春三月插秧后,人们放入鱼苗,让其自然生长。深秋,稻谷收割的时候,一筐筐的鲜鱼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水牛是耕种梯田的得力助手,哈尼族崇拜牛的习俗历久不衰。当牛生下孩子时一头小牛,全家就上山找嫩草喂它,有的还喂它肥肉和红糖水。天冷了,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用旧衣服和棉絮包裹起来保暖。小牛出生后的第三天一早,主人就把一大蒸笼的糯米放在牛厩前。他们根据家里的人数和母子水牛的数量,做了几个碗大的饭团,给每头牛喂一个。随后,家人分了一份,当场食用。这种习俗意味着人和牛的地位是平等的。
哈尼族因支系不同,各地服饰也有所不同。他们普遍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来制作衣服。男子多穿有纽扣的上衣和裤子,并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女性通常穿右翻领的无领上衣l、下半身不同长度的长裤或裙子。衣领和袖子的边缘都绣有色彩缤纷的花边,下身系绣花围裙,胸前佩戴各种款式的银饰。
红河县部分地区叶车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妇女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燕尾边绣有精美图案;身穿靛蓝双排扣短袖阔口土布衣,无领无扣,腰系宽10多厘米的彩色腰带。下面穿紧身短裤。如果短裤足够紧,能够露出臀部本来的形状,并且短裤以下的一切都暴露出来,那才算漂亮。直到最近,无论夏天还是冬天,他们都会去田里种地,上山砍柴。被称为“布偶”的短裤深受女孩们的喜爱。他们剪裁并缝制裤子通过他们自己。穿着时,裤脚靠近大腿,卷起至臀部并向内别住。最后将短裤打褶成七个倒“八”字形。
叶车的女人总是以穿很多衣服为荣,因为这意味着她们的家庭富裕,而且看起来很漂亮。上衣分为三种:外套、衬衫、内衣。通常,内衣的下摆会加上几条绿蓝色的假边,显得鳞次栉比,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在节日里,女孩子穿的衣服确实更多:七件外套、七件衬衫和一件内衣。同时,她手上戴着银手镯,胸前戴着一对银链,腰间两侧还挂着银片和银泡。她走路时叮当作响,让她看起来色彩缤纷、健康。
这种古朴奇特的服饰源自其历史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叶车人从东北南迁时在昆明,他们被强大的部落围困。为了生存,他们把男人的脸上抹上锅灰,女人的身上抹上短裤。他们从多个方向进攻,最终成功突破。最后迁徙到今云南南部各地并定居下来。为了纪念这次突破,叶车女继承了当时的衣服。
蘑菇屋
据说,远古时期,哈尼族居住在山洞里。后来,当他们搬到一个叫“哈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野生的大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甚至可以让蚂蚁和昆虫在下面筑巢。他们就像建造了一座蘑菇屋。
蘑菇屋,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像蘑菇的房子。墙基由石块或砖砌成,高出地面半米,低出地面半米。在它的顶部,胶合板被用来将土捣成部分并将其移动到f形成一堵墙。最后,屋顶用多层茅草覆盖,形成四个斜坡。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主屋的前厅)和侧房组成。二、三层蘑菇房建筑设计独特:前廊与主房前墙相连,厢房与主房一(二)侧相连;前廊顶及厢房均为坚固土台。可以休息纳凉,晒晒收获的农作物;主屋二层完全用土封住,然后盖上三四米高的茅草屋顶。从二(三)层到屋顶的空间称为“防火封建筑”。风火楼一般用木板隔开,用来存放粮谷、瓜豆等,供适龄儿童喜爱居住。底层是用来放东西的使用牲畜并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分为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方形火坑,可常火。客人来了,主人围坐在火塘旁,让你抽一长条水烟,喝一杯热腾腾的“糯米茶”,再喝一碗香喷喷的“炖锅酒”。趁着酒意,主人打开嗓门,向大家展示哈尼族淳朴嘹亮的歌声,祝愿来宾吉祥如意,友谊长存。
蘑菇屋坚固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的居住文化中独树一帜。与雄伟的山峰、迷人的云海、色彩斑斓的梯田一起,构成了哈尼山乡奇特壮观的风景。
跳舞迎新娘、“打新郎”
墨江哈尼族,自称阿姆族,都离不开舞辛g 贯穿婚礼的整个过程。结婚前夕,男女双方都要在自家门外搭建一座用松、竹等搭建的棚子,作为迎新、招待宾客的场所。婚礼当天,婚礼团队的一些人留下来准备回程,其余的则跟随新郎前往新娘家。到达村口时,锣鼓齐鸣,押送队伍跳着传统舞蹈朝村口走去。他们一一用酒、茶向接待的亲戚敬酒,然后大家一起跳舞进村,直到到达棚屋。短暂休息后,新婚夫妇站在一张方桌旁。女孩家的亲戚们用两根手指夹着一片笋叶,围着方桌跳舞,以消灾祈福。
在去新郎家的路上,新郎和新娘,在迎宾队伍和送别队伍的簇拥下,遇见了另一群等候已久的亲人。大家现场围成一圈,随着锣鼓的节奏跳舞,互相表示祝贺。当他们一起到达夫家时,棚子里里外外已经摆好了丰盛的酒席。客人刚落座,一位能歌善舞的女子从桌边走来,载歌载舞,紧随其后的是一位男主人,端着三个碗,用酒葫芦的簸箕夹些酒菜。到每张桌子。宴会即将结束时,一位厨师从厨房里出来,端着一个竹筛,上面放着八个大碗,舞动着走向每一个宴会,客人们象征性地上菜。最后,在他一声“跳舞时间到了”的一声令下,所有的客人纷纷离开餐桌,围成一圈又跳又唱。大家热烈祝福这对新人新婚快乐鼓励他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
在《新平等》中自称卡多的哈尼族,有一个喜剧场景,新娘在欢迎新娘时“殴打新郎”。当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时,主宾寒暄,开怀畅饮。双方父母也在那里摆宴交谈,似乎忘记了今天是新娘的结婚纪念日。不一会儿,头发扎着红绸、胸前挂着银饰的新娘羞涩地缓缓出现在迎亲队伍面前。当她走到新郎面前时,突然生气了,举起双手就打新郎的头和脸。这时,所有人都欢呼起来,欢呼雀跃。新娘又哭又打,而新郎却东躲西藏,毫无还手之力。新娘打够了,突然大笑起来,新郎说:“我“该走了。”难舍难分时,母女俩抱在一起,哭着唱着。这时,新娘的兄弟姐妹强行将两人分开,抱起新娘就跑了出去,紧接着婚礼团队。据说,“打新郎”的初衷是为了考验新郎对爱情的忠诚度。
吃新粮长龙宴
哈尼族红河地区在农历七月初一龙日有“吃新粮”的习俗,吃新米这一天,按照老规矩,各家各户都要到自家的稻田里掏出一小捆。东边鱼肚刚白的时候,就种有根有穗的稻子,拔稻子的时候,要选择株数为偶数的稻坑,拎回来的时候,遇到的人不要打招呼,不管是陌生人还是熟人,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
下午,搓稻穗早上带回来,把米粒去掉,和壳一起放进锅里烤,直到米粒爆出来。在吃脆米花之前,你应该给你的狗一些食物。因为自古就有说法,哈尼族在大洪水之后获得的五谷种子是被狗叼走的,所以他们要感谢它。吃完花花还要把当年种的瓜、豆、菜、果全部拿出来尝尝新的。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笋,象征着来年的收成和新竹一样高;你还应该满怀希望地杀掉并吃那些肥肥的阉鸡。愿你来年生活充实、满足。
哈尼族最大的节日是“十月年”,为期六天。按照他们的古历,农历十月的第一个辰龙日是新年的开始(相当于汉族农历正月初一)。元旦这天,各村都要杀一头猪。无论猪的大小,肉都平均分配给每户人家。即使心、肝、肺、肠、牛肚等数量有限,但家家户户都必须接收。下午,各家各户用自己的猪肉和污水祭祀祖先。节日期间,全家人团聚,附近其他民族的朋友也会被邀请参加。他们整天欢呼雀跃,尤其是唱着古老的民歌,讲述着节日的由来和民族的历史,唱着丰收的喜悦。
过年的下半年,各村都会在村中心举行长宴,全村人一起喝酒、嬉戏,庆祝象征团结的传统节日,和谐、吉祥、幸福。这个气宴席的形状酷似一条长龙,故称“长龙宴”。因在街道中央举行,人们又称其为“街酒”。如果是小村子,街中央的喝酒一下午就可以喝完。如果是大村子,一家人就分成三组,举行三个下午,每组轮流主持。
按照约定的日期,一大早,寄宿家庭就把方桌搬到打扫干净的街道中央,一张一张地摆好。数百张桌子相连,形成了100多米的网络。长队。下午,客家一家人寒暄一声,便赶忙将自己的特色菜肴和美酒摆上餐桌。哪家的酒菜更好,就更尊贵,所以很多人甚至奉上了平时舍不得吃的美食。一眼望去,有鱼雀、泥鳅、鲤鱼、竹笋,好玩古斯、香菇、大肥鸡……每桌大约有20碗,满桌香喷喷,展示了哈尼族辛勤劳动的成果和传统烹饪技艺,展现了哈尼族最长、最盛大的宴会。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人们根据不同年龄、兴趣爱好,自愿分组入座。这时,锣鼓停了,锣鼓一桌接一桌,接受人们的敬酒和菜肴。随后,一对姑娘代表大家一一向老太太们敬酒。女士们先开始吃饭,然后男士们举起酒杯并使用筷子。街头的宴会持续了几个小时,气氛热烈、和谐、欢乐,笑声、歌声不绝于耳。
夜幕降临,一堆堆熊熊的篝火被点燃,青年男女在锣鼓、三弦、笛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临近深夜渐渐地,人们渐行渐远,那些恋人走向棕榈林、金竹丛……
每年农历腊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日。一大早,老人们就洗漱完毕,穿上新衣服,准备庆祝。这是你自己的节日。大人在家杀鸡宰鸭,准备可口的饭菜。年轻人在节日广场旁边抬着一棵小松树。女孩们拿起水泼在上面,象征着年轻人对老人健康如青松的祝愿。长寿不老。
节日
哈尼族的节日有十月节、六月节、吃新米节、端午节、中秋节。
十月是新年。按照哈尼历,十月是一年的开始。节日持续约六天,每个村庄可以在特定日期先来或最后来。此时正是春天,又到了马厩里的猪育肥的季节。有能力的就宰杀动物,捣糯米,蒸年糕,染黄糯米来祭祀天地祖先。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亲朋好友互相拜访。有男孩的家庭在这个节日大多会请媒人包办婚姻。出嫁的姑娘们过年还要带酒、肉、糕点到父母家祭祀祖先。村里的老人轮流收到订婚礼物或回家的女孩。拜访家人并分享一些礼物。墨江的一些哈尼族在过年时经常举行家庭聚会(自带食物)。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前一年结婚的新娘子聚集在村外的山野里,互相诉说新婚生活。 ,严禁男子窃听。
六月也是一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库扎扎”,日期一般在6月2日、14日左右,节日持续三至六天。节日期间,村里杀牛祭“秋屋”,将牛肉分到各家各户祭祀祖先。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跤、打猎、唱山歌,其乐融融。
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新年、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正月初三到五天,有条件的就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与亲朋好友互相招待。端午节和中秋节与中国的习俗大致相同。
“利马主”节
生活在埃德的哈尼人红河的葛人们崇拜杜鹃,称杜鹃为“赫波阿玛”(杜鹃妈妈)。每年三月山茶花盛开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少,第一次听到杜鹃的歌声,大家都会回应“我听到了”,表达对春天的欢呼。据说,这个答案可以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民庄稼丰收,牲畜兴旺,一年年太平盛世。
相传,杜鹃是阿波米神派来的,从遥远地平线的岩洞中飞出,向世人传达春天的消息。当它飞过一片叫“向阿窝泥崩奔马”的大海时,它再也飞不起来了,眼看就要掉进海里了。突然,一条龙尾从海中升起,随后龙尾化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杜鹃栖息在其上。杜鹃终于历经千辛万苦,传递了春天的讯息。噢,世界。
按照前人流传下来的规矩,大多数人听到杜鹃的叫声后,就约在羊年的某一天,准备美味的食物,泡糯米。一棵大树的花汁。 ,蒸上香喷喷的金黄糯米,煮上红红的鸭蛋,虔诚地供奉杜鹃。这一天,各个村落的青年男女,满脸春风,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一片温和的草坪上,庆祝一年一度的“利马主节”(春季活动),以选择伴侣。并坠入爱河。 。节日过后,各家各户择吉日。初五更,鸟儿未离巢,山野静谧,父母悄悄地将三丛秧苗种在田里,寓意“开秧门”。据说,“开插秧门”时,如果听不到鸟叫声,庄稼就会枯萎。今年我能避免灾难,获得丰收。
“抓蝗虫节”
抓蝗虫节,哈尼语称“阿包年”,是在“六月年”(每年农历6月24日)之后发生的。哈尼族聚居山区,种植水稻一季,“六月”过后,水稻开始抽穗,为保证水稻丰收,哈尼族采用“捉蚂蚱”的方法,“捉蚂蚱节”这天,全村男女老少都到田里去捉蚂蚱,每户抓到竹简一(约两公斤)后,就把蝗虫一个一个地分散成四部分:一堆头、一堆腿、一堆身体、一堆翅膀,用竹片夹起来,插到田里、排水沟里去捕捉。那些还没有抓住他们的人。他们会惊吓地面上的蚱蜢和其他昆虫。半小时后,这些蚂蚱就会被收集到竹筒里带回家当蔬菜吃或者和糕点一起吃。据说,蚱蜢的肉很甜。离开田地时,人们不断喊叫:“哎呀,草蜢,我三天不抓你,三个月不吃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