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人家如果有新嫁的儿媳妇,元宵节就要摆酒祭床。更楼街志屋村的花灯始于清朝光绪年间。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停顿,改革开放后又恢复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放灯笼,已成为当地的民俗习俗。它代表着吉祥与欢乐、平安与和谐。这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期盼。航头双狮——“航头双狮”据说起源于清代,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了庆祝新年,祈求吉祥平安,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元宵节结束,航头人都会举行舞狮活动。村民结婚时,都会请舞狮队来表演。他们回家庆祝。保洁灯——“保洁灯”流行于建德莲花镇七坪一带。信奉佛教的村民每年元宵节前后都会制作、跳净灯,以祈求神灵的保护,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人人身体健康,年年平安。年。 “扫灯”最早在寺庙中用于举行佛事、庙会、寺庙间的祭祀活动。后来,它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逐渐演变成元宵节期间的一项民间活动。它在 1949 年之后停止活动,但在本世纪初恢复活动。春节祈福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建德的生日庆祝礼仪习俗 建德的生日礼仪习俗主要有降生、降生、报喜、三朝、起名、满月、百日、一岁等。还有“认生父”、“认樟树母”的习俗。庆祝生日的习俗一般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庆祝一次。主要有张贴、寿堂、寿礼、祝寿、寿宴等习俗。每一种礼仪都有一套复杂的操作规定。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出生、生日的庆祝习俗都得到了改进和简化,主要体现尊老爱幼、全家欢乐的氛围。婴儿出生时,长辈会送衣服、玩具等;长辈长寿,全家团聚,以示尊敬。农村还有吃长寿面的习俗。建德旧丧俗 建德把年老和死亡称为“就寝”或“过世”。葬礼涉及多副棺材,葬礼以死者的经济状况。一般有送别、登岸、吊丧、哀悼、铺料、封料、守夜、做道场、尊人、丧葬、安葬、谢孝等礼俗。每个节日的礼仪都有自己一套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具体规定。寿昌地区的丧葬习俗略有不同。寿昌祭祀礼仪是原寿昌县所辖地区的一种生活仪式(丧葬)。这种葬礼主要以道场为主,可以教导生者尊重祖先、尊重生命。 、抒发哀思、安慰死者、回归本真、回归自然。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家庭和谐繁荣,促进社会稳定。九姓渔民的丧葬习俗比岸上人的丧葬习俗要简单。建国后民国时期,丧葬习俗逐渐完善,火葬被提倡并实行。七月半,人们喜欢做千层糕。在建德的一些农村地区,有制作千层糕的习俗,预示着农民吃完千层糕后,年年都会有美好的愿望。千层糕的制作过程:先将一大捆稻草烧成灰,然后将竹叶和金柴根放入锅中煮,将烧开的黄水倒在稻草灰上,让水排入锅中。锅。 ,原本黄色的水变成了棕色。奶奶把锅里的褐色水舀进桶里,等水凉了,她把米泡在里面。两三个小时后,米膨胀了,奶奶把米磨成了浆。架起蒸锅,蒸锅内垫一层纱布,然后倒入一层米浆。当这一层煮好后,再倒入另一层一层浆……浇了十几层,千层糕终于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