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 1、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000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发展手工业。尤其以擅长制作长刀而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 2、白族:分布于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有自己的农耕语言。 ——盐杜鹃、三道茶、大理三塔 3、保安族:分布于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000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以制刀为主,“保安刀” “非常有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 4、布朗族:分布于云南,人口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Tan Sing 5.布依族:分布在诺布尔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素有“稻米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房、刺绣、雕刻面具 6、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他们以善于种植水稻而闻名,并拥有自己的语言。 ——昌古跳板 7、道族: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 8、傣族:分布于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他们的寺庙、塔楼、竹楼、竹桥展现了独特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和特色。rs。 ——孔雀舞、篮饭、泼水节 9、德昂族:分布于云南,人口15000余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他们以善种茶而闻名,并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舞 10、侗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文文等地,人口251万多,主要从事农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泡芦笙,拦路迎客 11、东乡族: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水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于云南,人口5000多人。他们保持着良好的社会氛围俗话说“路上丢了的东西不捡,晚上不关门”。盗窃很少发生。有自己的语言。 ——编织独龙毯、烤煎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6000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装、篝火节 14、俄罗斯人: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13000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交通运输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人口2.6万,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少数散居于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约有40人主要从事农业、渔猎,有自己的语言。 ——杆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汤圆、地方戏 18、哈尼族:分布于云南,人口125万,主要从事农业,擅长梯田,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于新疆,人口约1万,主要从事畜牧业,擅长刺绣。他们的刺绣品远销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剪羊、弹唱、刺绣 20、汉族:分布全国各地,人口10.4亿多,经济文化发达,并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于黑龙江省,人口4000多人。他们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渔业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做鱼皮衣、渔镇、擅长吃生鱼 22、回族:主要居住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以上。 ——抛牛,煎油香 23、基诺族:分布于云南省,人口18000余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茶,并有自己的语言。 ——乐器蒂塔、舞鼓 24、京族:分布于广西,人口18000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农业、盐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 ——讨厌独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于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稻等农作物。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木瑙唱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于新疆、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奏乐及握手仪式 27、拉祜族:分布于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28、黎族:分布于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以农业为主,妇女擅长纺织。他们的“黎锦”、“黎旦”闻名于世,并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大旗吾29:傈僳族:分布于云南、泗水川等地,人口57万多,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上道山 30、珞巴族:分布于西藏,人口2000多人,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他们主要从事农、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穿旗袍,跳萨满,两位贵族摔跤。 32、毛南族:分布于广西,人口7.1万余人。他们以农业为主,擅长饲养蔬菜、养牛、编织花帽。有自己的语言。 ——芬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于西藏,人口约7000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纺织制作竹、藤器皿,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马琴演奏、蒙古包、乐乐车 35、苗族:分布于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739余人。他们以农业为主,以刺绣、桃花编织、织锦蜡染、银饰闻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吹芦笙、吊脚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多,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ing。 ——东巴舞、蜡染 38、怒族:分布于云南省,人口27000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织女毯、女寨 39、普米族:分布于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 ——吹葫芦笙、弹唱、群舞 40、羌族:分布于四川等地,人口19万多人,主要从事农业。白芸豆是著名特产,有自己的语言。 ——羌村 41、撒拉族: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艺术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族:分布于福建、浙江等地,流行超过 630,000 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除了种植水稻外,他们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他们有自己的语言。 43、水族分布于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水稻、糯米,并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于新疆,人口3.3万余人。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于新疆,人口4000余人,主要从事商业、手工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46、土族: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多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于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万,土家族织棉以“色彩绚丽,工艺精湛”着称,有自己的语言。 ——洼手堂 48、佤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多,从事农业。他们的木鼓充满民族特色。他们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多次获奖,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甩头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多,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粮、棉、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手鼓 50、乌兹别克族:分布于新疆,人口约1.4万。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较多约 170,000 人。他们主要从事渔业、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族:分布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盘王节、长谷53、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他们喜欢吃“堆肉”,喝“杆酒”。舞曲独特,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虎节 54、裕固族:分布于甘肃,人口约1.2万。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族:分布于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藏族舞蹈,布达拉宫 56、壮族: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多,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壮锦”驰名中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此内容是中国11.3亿人口时对56个民族的统计。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因此,习惯上将其余55个民族称为少数民族。 55个民族是:壮族、回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满族、藏族、蒙古族、土家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畲族、拉祜族、佤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土族、柯尔克孜族、羌族、达斡尔族、仫佬族、仫佬族、锡伯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鄂温克族、基诺族、乌兹别克族、北京族、德昂族、裕固族、巴阿族n、门巴族、独龙族、鄂伦春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高山族、赫哲族、珞巴族等。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800万人,珞巴族人口最少,不足3000人。汉族分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中下游和东北平原;其他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至华北、西北、西南边境地区。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语是当今中国的通用语言,也是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回族和满族也讲汉语。其余53个民族均使用自己的语言; 2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民族区域自治 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ups是中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相应的自治机关,实行自治,各少数民族享有自治权。各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事务。事务。截至2001年12月31日,中国已设立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成立)等5个民族自治区。 1955 年 10 月 1 日)。 1958年3月5日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成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成立),以及30个自治州、116个自治县领带和3个自治横幅。民族自治地方党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县,都是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公民。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同级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包括:根据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当地少数民族;自主安排使用少数民族财政l 自治区财政收入;独立安排和管理本地区的建设事业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此外,国家还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民族大学(学院)、民族干部学校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央政府积极向民族自治地方提供资金、物资支持,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生活习俗 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居住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在饮食方面,一般来说,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面食;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喜欢吃烤羊肉串、抓饭、馕,蒙古族喜欢吃炒饭、炒羊肉塔油和饮料。奶茶,朝鲜族爱吃糕点、冷面、酱菜,藏族爱吃糌粑、喝酥油茶,黎族、京族、傣族爱嚼槟榔。在服饰上,蒙古族习惯穿蒙古袍和马靴,藏族喜欢穿藏袍,维吾尔族喜欢戴四折绣花帽,朝鲜族喜欢穿船形胶鞋,苗族、彝族妇女则喜欢穿船形胶鞋。 、藏族等民族喜欢佩戴金银首饰。彝族男女外出时都喜欢披“萨尔瓦”(一种形状像斗篷的羊毛披肩)。在住房方面,汉族聚居地区普遍采用庭院式住宅。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牧区的大多数民族都居住在蒙古包里。傣族、壮族、布依族等南方民族喜欢居住“干栏”式建筑。宗教 宗教 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道教、芽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均在中国传播,信徒约有数亿人。当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兹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珞巴族、门巴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信仰喇嘛教(又称“藏传佛教”)。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信仰上座部佛教。苗、瑶、彝等民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汉族有的信仰佛教,有的汉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佛教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公元四世纪后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喇嘛教是汉传佛教的一个分支,主要流传于西藏和内蒙古。现在,有全国有佛教寺庙13000多座。其中,著名的佛教寺庙有洛阳白马寺、西安大慈恩寺、杭州灵隐寺、河南绍兴寺等森林寺。西藏的大昭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青海的塔尔寺,内蒙古的五塔寺,北京的雍和宫等都是著名的喇嘛寺。
彝族不同支系有着不同的服饰,身着色彩缤纷的服饰的妇女不计其数。相对而言,男性的传统服饰并不多。但凉山彝族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她们头前留着一绺长发,象征着男性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四川、云南凉山地区的彝族男子,喜欢用绿色或蓝色的布包头,扎发髻。额头上打圆锥形的结,以表达英雄的英雄气概,俗称“英雄结”。另外,用细牛筋制成的斜挎带(古代用来挂剑)被称为“英雄带”。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用毯子来保护自己,俗称“瑟瓦”。 sarwa是一种由羊毛编织而成的披肩,有白色、灰色、蓝色等颜色可供选择。上身系毛绳,下饰长约0.33米的胡须。制作一个 Tsarwa 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彝族的沙瓦常年陪伴在他们身边。白天可以防风防寒,晚上可以遮风挡雨。是凉山彝族服饰的象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