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的风土人情又在哪里呢?有关风俗习惯的信息?
华夏五千年-中国经典-中国风俗:
风土人情,水土养民:
p>
中国风俗习惯:
中国风俗习惯综合网站:
五十个风俗习惯六大民族:
p>
京族简介
他们主要居住在浵万尾、山心、乌头滩集四个自然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
京族以渔业为主,农耕为辅。他们属于沿海渔业和农业混合的经济和文化类型。京族的祖先最初居住在越南吉婆岛。后来,一些人从越南土山沿海捕鱼来到五头岛等地,在五头岛等地定居。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京族旧称“越族”。 N成立后到了中国,他们被正式命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语,信仰天主教和道教。
蒙古族简介
现有人口4,806,849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传说丰富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傲”。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江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地区。 “蒙乌”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译,最早出现于唐代。
“蒙古”原本只是蒙古族之一的名称。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了蒙古地区各部落,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由原来的部落名称改为民族名称。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学。蒙古族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简介景颇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泸西、龙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数散居于其他地州县。
景颇族的起源与青藏高原上的古代氐羌族有关,先后出现了“鄂昌”、“哲邪”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被认定为景颇族通过民族鉴定,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20世纪末以汉语拼音文字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拉丁字母被创建。
白族简介
人口1594827人。
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数散居于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由于白族的风俗尚属白色,历史上曾被称为“白人”、“白王”、“白史”。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族语族。大多数白族人都精通汉语,并用汉语作为与其他民族交流的工具。
白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科学、文学等领域有许多发明和杰出著作。
保安部落简介
人口12212人。主要居住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东乡撒拉族自治县。 “保安”是保安人的称呼。历史上曾被称为“回回”、“保安回”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系,大多数人精通汉语。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家庭生活、风俗习惯、社会生活与当地回族、东乡族大体相同。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手工业。
保安人民,自古能冶铁,制刀技艺高超。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誉,被称为“保安刀”。
藏族简介
人口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及周边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语是汉语名字。
西藏藏语称“博”,居住在这里的藏族自称“西藏”。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美丽神奇,是藏族主要聚居区。现有130万多人口中,藏族占95%。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之前,藏族先民就居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
糌粑、青稞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写作。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族。
达斡尔族简介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居住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渔业的民族。和狩猎——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有121357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莫里达·瓦尔斡尔自治旗、鄂温克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系。由于达斡尔族长期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大多通晓汉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鄂温克语等语言。 “达斡尔族”是达斡尔族的自称名称。 “达斡尔族”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元末初年。明朝时期。据有关文献记载、传说以及对达斡尔族语言、地理分布、生活习俗的研究,达斡尔族与古代契丹族有渊源关系。
朝鲜族简介
朝鲜族人口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内陆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祖先是从朝鲜半岛迁徙到中国东北的朝鲜人。第一批人迁入定居于此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朝鲜人民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关于朝鲜语的语系问题,中国学界尚未有定论,但大多倾向于属于阿尔泰语系。
拉祜族简介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起源于古代氐羌制度。清代文献中称“洛黑”。
自称拉祜族,意思是吃烤虎肉,反映了拉祜族历史上是一个狩猎民族。库聪族是拉祜族的一个分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拉祜族。拉祜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族。大多数人讲汉语和傣语。一些拉祜族普遍使用西方传教士创造的拉丁字母。
后来,在原有字母的基础上,创造并推广了拼音文字。
高山族简介
现有人口40万,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其余3000多人分散在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很多支系,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鲁凯族、卑南族、曹族、雅美族、赛夏族等。
高山族以稻耕为主,渔猎生产为辅。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通用的国家文字。分散在大陆各地的高山族讲汉语。
黎族简介
主要居住在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属于海南省的一部分。
黎族主要从事农业,属于稻作农业文化类型。低鸣。它还从事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黎族是由古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罗越族关系更为密切。历史上黎族自称“亻小”、“齐”、“本地”、“美府”、“赛”。宋代以后,黎族名称被广泛使用,并沿用至今。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族。没有国家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黎族是最早的纺织祖先
哈尼族简介
现有人口1,253,952人。他们大多居住在滇南红河与澜沧江之间的中游地区。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卡朵”、“(亻艾)尼”、“好尼”、“碧月”、“布都”、“白红”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该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族。 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建了拼音文字,但尚未流行。
哈萨克族简介
人口1,111,718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
哈萨克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乌孙”。 “哈萨克”这个民族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中叶。他们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一些讲突厥语的游牧部落。 “哈萨克”这个氏族名称至今仍在使用。根据民间传说,它的意思是“战士”,或者“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现行哈萨克文字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
珞巴族简介
他们主要分布在东部察隅与西部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珞巴”是他们的藏语名称,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正式定名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少数人精通藏语和藏文。
珞巴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长期保留着原始的刻木结记录数字和事件的方法。
赫哲族简介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规模较小的民族之一。目前有4245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富源县,居住在街金口、四牌、八岔三个民族乡。赫哲族的祖先自古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历史上曾有“黑金”、“黑真”、“赫真”、“奇冷”、“赫哲”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的民族定名为赫哲族,意为居住在河流“东边”和“下游”的人民。赫哲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和满语-通古斯语系,有许多与满语相同的词汇。如今,40岁以下的赫哲族不再讲本民族语言,大多讲汉语。
赫哲族没有文字,说汉语。我以前信奉萨满教。
基诺族简介
现有人口人口18021人,主要集中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族乡。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名称。过去常被音译为中文“有乐”,意为“跟随叔叔”。推而广之,就是“尊叔的民族”。
1979年,少数民族被列为中国第55个民族。由于种种原因,基诺族的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晚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是他们传统的耕作方式。人们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藏缅语族汉藏语系格语系。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习惯在竹木上雕刻记录。典型民族服饰为砍刀布、尖帽
满族简介
现有人口9821180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数量最多,少数分散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满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
辽、宋、元、明朝代被称为“女真人”。长期居住在长白山以东广大地区以及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 16世纪末,随着努尔哈赤的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与部分汉族、蒙古族、朝鲜族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满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旗袍是典型的服饰满族服饰,现代流行服饰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旗袍是由满族古代服饰演变而来。旗袍满语称为“衣姐”。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女性的身形、贤淑的性格和民族气质,这种起源于满族的传统服饰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受到国内外女性的青睐和欣赏。国外。
门巴族简介
目前有7 4 7 5人。
主要居住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门巴族的祖先长期居住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部。 13世纪,错那以南的门隅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作为西藏的一部分。与藏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联系密切,长期使用藏语。日历和硬币。门巴,原为藏语,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
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无民族语言,通用藏语、藏语。藏传佛教被广泛信仰。
纳西族简介
人口278009人。他们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曾被称为“摩萨”、“摩扎埃”、“摩泽”、“摩梭”。 “纳”是伟大或高贵的意思,“西”是人民的意思。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纳西族。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藏布尔语族彝语族。汉藏语系曼语系。由于与汉族交往密切,纳西族自元明以来主要使用汉语。至于古代象形文字,主要是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的,所以也被称为“东巴文字”。
还有一种音节文字,叫“格巴文字”,使用范围很小,所写经文不多。
傣族简介
人口1025128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部边境的弧形地区,包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自治县。傣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称傣族祖先为“滇越”,清代常称“排彝”。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戴。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族。傣文均源自印度字母。长期以来,聪明的傣族人民就用这些文字记录着傣族的深渊文化和历史。傣族分为“干傣族”、“水傣族”和“花腰傣族”。不同的装饰代表了各自的分支。服饰文化系。
第n民族介绍
现有人口15462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泸西县和临沧市镇康县。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起源于古代“濮人”。史书记载的“莽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称为崩龙部落。 1985年,根据民族意愿,更名为德昂族。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与傣族基本相同。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瓦昂语族。许多人精通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东乡族简介
现有人口373872人。主要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乡族历史上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人”、“东乡人”等。
一般指古代中亚地区的穆斯林。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正式定名为东乡族。东乡语与蒙古语基本相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系。没有文字。精通中文和中文。
侗族简介
现有人口2,514,014人,主要分布在与贵州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枝江、三江地区、湖南、广西。县。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他们的特色菜是糯米,其中以香糯米最为有名。侗族的名称初为“仡伶”,后又有“东曼”、“东苗”、“东人”、“东家”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统称为侗族。人们常称他们为“董家”。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侗水语族。没有种族歧视ipt 之前,但侗文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创建的。
现在大多数人都使用中文。
鄂温克族民族简介
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鄂温克族聚居地位于大兴安岭山脉支脉的丘陵山区。 “鄂温克”是本民族的自称名称,意为“居住在山林中”。过去,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人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人民的意愿这个民族的统称是鄂温克族,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多信仰萨满教,牧区居民也信仰藏传佛教。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属于鄂温克族。阿尔泰语系满族-通古斯语系恩格家族。蒙古语通用于牧区,通用于农区、山区。中国人。
鄂伦春族简介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族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等地,在黑龙江省塔河市。呼玛、逊克、嘉荫县、黑河市。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名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居住在山里的人”,第二种解释是“使用驯鹿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语族-通古斯语族。
柯尔克孜族简介
他们主要居住在柯尔克孜族地区。伊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北部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县。
柯尔克孜族世世代代过着以游牧、畜牧业为主的经济生活。清代柯尔克孜族沿用蒙古准噶尔语,称其为“布鲁特”,意为“山上的居民”。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正式定名为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石结语族。历史上由于全民信奉伊斯兰教,开始创造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如今,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许多柯尔克孜族人同时精通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
毛南族简介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毛南族地区,毛南族以农业为主,养殖业和副业为辅,以种植谷物为主,少数地区种植水稻。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当地人”,表明他们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东水语支。没有民族文字,但毛南族山歌等民歌都用汉字的音义字拼出,称为“土俗字”。大多数毛南族人都能说流利的壮语和汉语,现在都说汉语了。
怒族简介
怒族自称“努苏”、“阿努”、“阿隆”。人口27123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
怒族有他们的wn语言,没有文字。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长期与傈僳族共存,怒族普遍讲傈僳语。
苗族简介
主要分布在贵州(约占苗族总人口的50%)、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地区)。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苗族聚居区。
苗族自称“木”、“蒙”、“莫”、“毛”。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活跃在中原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本来是没有et的hnic 文字,但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创建了拉丁化拼音文字。今天大多数人都说中文。
仫佬族简介
他们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其中90%居住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仫佬族大多自称“木棱”,意为“演员”。清代,有“木老”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仫佬族的意愿,统称为仫佬族。主要信仰道教。我也信仰佛教。仫佬族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东水语支。他们大多能说流利的汉语和壮语。他们没有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汉语。
普米族简介
他们主要居住在西北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牦牛山麓云南高原。
少数分布于四川丽江、永胜、维西、中甸及盐源、木里等地,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里米”或“佩米”(意为“白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族。
许多普米族人还懂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
撒拉族简介
他们主要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州和自治区。解开。撒拉族,早在元代,他们的祖先中亚的撒马尔罕人就经过新疆长途迁徙到循化,然后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等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撒拉族。氏族。
撒拉族自称“撒拉”、“撒拉回”等,是汉族给他们起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匈牙利西部语支奥古斯语族。由于与邻近的汉族、回族、藏族等民族的交往,他们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藏词汇。没有文字,但中文很流利。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俗大致相似ar 对那些回族人来说。
独龙族简介
现有人口5817人。主要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滇西北贡山独龙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两岸的河谷地区。
过去,独龙族没有统一的氏族名称。他们常以居住的地区或河流来给自己取名,如“独龙”、“迪马”等。
“齐人”、“齐曲”、“曲人”是先民给他们起的名字。汉族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正式定名为独龙族。
千百年来,独龙江流域与外界半隔绝,保留着浓厚的原始社会晚期特征。独龙族从事刀耕火种农业,采集、狩猎占家庭副业的很大一部分。
独龙族有自己的特色wn语言,没有文字。
该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独立语族,部分人精通汉语。
布朗族简介
现有人口82280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顶山、巴达山、打罗山等山区。其余的人则分散居住在临临。苍、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唐代称“濮子曼”。元明时期称“普曼”,清代称“普曼”。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去的布朗人有不同的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他们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语属于奥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瓦德昂语族。amily,没有书面语言。布朗族还通汉语、傣语、佤语,有的人精通汉语、傣语。
瑶族简介
现有瑶族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
由于制作方法、居住、服饰等各方面的特点不同,他们有许多自称和别称。例如:盘妖、茶山妖、山子妖、敖妖、花兰妖、白枯妖、红头妖等,分支多达20个。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为他们的统称。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族。由于居住区域的限制,大多数瑶族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
仡佬族简介
现有437997人。主要是dis贡产于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以农业为主。他们在平地种植各种水稻,在山区旱地种植各种杂粮。他们属于稻作农业经济文化类型。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的“白溥”,东汉至南北朝的“溥”、“辽”,都与其祖先有关。
“阁僚”、“阁僚”、“阁老”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学术界尚未决定语系和语支的隶属关系。仡佬族没有他们有自己的文字,并以汉字为通用文字。目前,只有少数老人会讲仡佬语。
畲族简介
目前有6 3 0 3 7 8人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
聚落大多是由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形成了典型的分散、混居的居住特征。畲族自称“山哈”或“桑达”,意为“山中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统称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多讲当地方言。没有母语,一般使用汉语。
土族简介
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互助土族缪斯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素有“土族之乡”之称,人口191624人。都住在这里。
在老百姓心目中,互助县是土族的故乡。关于土族的祖先,学术界尚未有定论,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吐谷浑说存在。吐谷浑是辽东鲜卑部落。 4世纪初,他们迁徙到青海省南部和甘肃南部放牧,随后逐渐建立了吐谷浑王国。公元663年,吐蕃攻陷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王诺赫波避开凉州(今甘肃武威),后迁至今宁夏。其部分部属散居于祁连山以南,即今互助县。
后来,土族通过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民族形成于元末明初。史书上称他们为“土人”。互助土族自称“蒙古人”、“察汗蒙古人”。土族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有很多故事和歌曲。
佤族简介
现有人口351974人。主要居住在滇西南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
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白仆”的一支。清代有“嘎斯”、“哈瓦”、“卡瓦”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统称为佤族,意为“住在山里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族。过去,木刻和实物ects 被用来记录很长一段时间的事件。佤文创建于 20 世纪 50 年代。
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圈舞”、“冲雷”等。“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们手牵着手,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现场气氛十分热闹。
彝族简介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人口为6,572,173人。他们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聚落小的特点。
彝族分支众多,大多自称“诺苏”、“那苏”、“涅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该语言属于彝族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族,有6种方言。彝文为音节文字,花髻至今仍是彝族的典型服饰。
裕固族简介
现有人口10569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乡。
裕固族起源于唐代鄂尔浑河流域的游牧维吾尔族。公元9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等地,史称河西回鹘。他们与邻近民族交往,逐渐形成一个民族。裕固族自称“夭呼儿”。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统称为裕固族。裕固族目前使用三种语言。裕固族没有自己的令状十种语言。汉语和汉语是裕固族常用的交流工具。
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仰喇嘛教。风俗习惯与藏族相似
壮族简介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1548.963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区。壮族是岭南的一个土著民族。自称有“布庄”、“布图”、“布农”、“布满”、“布亚依”等二十多个。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佟氏族”。后改为“壮”。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族。古文是“仿”的一个与注音一致的“方庄字”壮语是在汉字“六书”造字法的基础上创建的。 20世纪50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造了全民族都能接受的拼音。以字母为基础的壮字。
至今仍在推广和使用。
汉族简介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中原地区的居民,原称“华夏”。后来,他们逐渐与其他民族同化、融合。从汉朝开始,他们被称为汉人。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 ,北京读音为标准读音。
汉字是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距今约有6000年的历史。它们从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方体字,共有四万多个字。它约有7000个单词,现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汉族没有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有的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羌族简介
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文县。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族的记载。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羌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狩猎及各种副业为辅。恰亚ng人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族(又称藏语支)。分为南方、北方两种方言。很多人都懂汉语。
没有文字,汉语很早就通用了。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并使用西夏文字。
.
到这里看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