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琼等省区以及老挝等国家和地区、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
根据苗族的历史文献和口碑信息,苗族的祖先最早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他们的祖先是蚩尤。 “三苗”时代,他们迁徙到江汉平原。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渐南迁。 ,向西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明清以来,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国家,近代又从这些地方移居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于苗语族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系,分为湘西、黔东、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汉长期交往​​,部分苗族汉语流利,使用汉语。苗族的主要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万人,居少数民族第四位。
概述
从中国苗族的分布来看,其特点是大散居和小聚居。从人口数量来看,聚居的人较多,分散居住的人较少[3]。
自治区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年11月26日)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6年7月1956年12月23日)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1956年11月30日)
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1956年1957年12月31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1963年7月1日)
贵州镇宁布依族贵州省紫云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
贵州紫云苗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
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
贵州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7日)
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11日)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1983年12月1日)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0日)
于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年)[1]
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6年12月13日)
荆州苗族、湖南侗族自治县(1987年2月19日)
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月1月)
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1月)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海南省(1987年11月20日)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2月)
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1988年10月31日)
语言
苗语属苗语,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语支。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组对各地苗语的特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苗语的构词法大致相同。却发音不同。他们把苗语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包括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方言、中方言、西方言)、七小方言、十八方言。
湘西话(东部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西部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北部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恩施、宣恩、来凤、鹤峰以及秀山、酉阳、彭水等地。重庆市各县,分5个方言;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使用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荆州、会同县,贵州安顺地区及黔西南地区,也有部分苗族使用。贵州南部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分为5个方言;
川黔滇方言 (西部方言)主要在贵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四川南部及云南全省使用,分为8个方言;此外,还有部分苗族讲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苗语各方言、小方言、方言之间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相似度仍占60%以上。
苗族服饰款式繁多,色彩缤纷。 《后汉书》有五流。无锡:今湘西与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区内有五条溪流而得名。有苗族“爱五色衣”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写下了“五流衣裳共天”的名诗。苗族妇女服饰有100多种款式,堪称中国民族服饰中最受欢迎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的“服装”包括在发髻中插入数十个头饰。
苗族妇女一般上身着窄袖大领双排扣短裤,下身着百褶裙。连衣裙的长度可能长及脚部,优雅多彩,也可能短至膝盖,优雅迷人。穿着休闲服装时,一般头戴头巾,上身着大裙短袄,下着长裤,绣花边,系绣花围裙,还有一些精美的银饰来衬托。苗族男子的服饰比较简单。她们的上衣多为双排扣短裤或右襟长衫,肩上披着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上戴青色包头,小腿上穿着打底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