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根据2001年5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汉族人口为11.594亿,占总人口的91.59%;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占全国人口的8.41%,但其聚居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大多分布在边境和西部地区,形成了大分散、小聚落、交错混合聚落的局面。由于居住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历史进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差异,少数民族的食物来源、制作方式、器具、礼仪、饮食观念等都有很大差异。和想法s。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模式。即使在同一民族内,由于居住地的不同,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自古就有“千里风不同,百里风俗不同”之说。中国少数民族饮食史是中国饮食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在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中,他们和汉族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纳西族饮食习俗 现有纳西族27.8万多人。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部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四川中甸、维西、宁蒗、永胜、德钦、盐源、延边、西藏木里、芒康等县。纳西族是一个善于接受先进文化的民族,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都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纳西族喜饮酒、饮茶、吸叶,喜食辛辣、酸甜食物。一般一日三餐是干米饭、米饭或大米和玉米的混合物,2~3种蔬菜和汤。冬春季人们爱吃热气腾腾的火锅菜肴;夏季农忙时节,农民大多喝米酒兑凉水解渴。有的地方早上有炒面、酥油茶。城镇居民的主食以大米、小麦粉为主,一般细小而精。蔬菜由郊区菜农提供。丽江的泡菜风味独特。豆豉和红烧豆腐是传统的腌菜,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会腌制。丽江白醋酸甜;果冻拌辣椒又辣又酸r,美味爽口。纳西风味食品很多,特别是火腿糕、纳西火锅、鹰嘴豆凉粉、鸡肉炖豆腐、酥油茶等。“丽江粑粑”是以丽江麦面为主要原料,加上辣椒、火腿、苹果、糖、猪油、葱花,用小苏打发酵。制作方法是:冬天用热水揉成面团,夏天用凉水揉成面团,然后在平坦的石板下点燃一锅炭火加热,将揉好的面团擀平,擀薄,涂上一层油。猪油。 ,淋上火腿丁等配料,烤熟后,酥脆爽口,油而不腻。因层薄如纸,故又称“千层饼”。贡锅饭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煮饭用的锅和盖都是黄铜做的,有把手,煮出来的饭很香。丽江的铜锅、铜火锅驰名滇西。另一种特产纳西族的主食是琵琶肉。琵琶肉是用整头猪腌制的猪油。它和汉腊肉很相似,只是腌制方法不同。猪宰杀后,除去毛,除去内脏和骨头,并切去四个蹄子。然后将盐和准备好的香料塞进猪肚里,然后用麻线将猪身缝成琵琶形状,平铺。放在高处晾干即可。冬天腌制,肉味香,可保存数年不霉变。现代纳西族常饮的酒有白酒、米酒、香酒等。其中尤以香酒闻名。曾荣获中国首届黄酒节二等奖、全国旅游饮品优质奖。香酒呈琥珀色、透明、甜而芳香。它含有20°酒精、15%葡萄糖、多种脂肪酸化合物、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具有良好的口感。od 滋补作用。香酒以大麦、小麦、高粱等谷物、丽江特制酒曲、玉龙山麓泉水酿制而成。只有经过酿造、酿造一定时间后,才算是宝物。稗子是纳西族的主要食物,栽培历史悠久。稗子通常煮熟后食用。小麦常被用来烤蛋糕(糕点)。也常将谷物磨成细糁,炒熟成半稀半干米,或炒成炒面(糌粑)。炒面是主要食物。纳西族习惯吃炒面、喝茶。如果他们富裕的话,他们就喝酥油茶。他们吃饭前必须先喝茶。几种谷物一起吃,比如早晚吃粳米,中午吃其他杂粮。但它也有季节性,与各种农作物的成熟期有关。例如e、六月吃小麦,七月吃燕麦,八月吃玉米,十月后吃稗草。侗族主要聚居于湘、黔、桂毗邻地区,分布于铜仁地区黎平、榕江、从江、金平、天柱、玉屏、铜仁、江口等县及万山经济特区。湖南新晃、荆州、同通、枝江侗族自治县和广西三江、龙胜等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侗族人口总数为297万。侗族的饮食文化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保留着浓厚的民族传统,如“侗不里酸”、“侗不里鱼”的饮食习惯,油茶、黑糯米、“油茶”等饮食习惯。腊夜”(闭饭)。饮食习俗都体现了侗族饮食文化的民族特色。侗族主要以“粮”米为主食饮食上,以粳米、小米、杂粮、小麦、薯类为辅。根据稻米的性质,分为糯米和粳米两种。煮饭有两种方法:煮饭和蒸饭。煮糯米的方法是:第一天把糯米泡在桶里,第二天取出来,洗净沥干水,然后用木蒸笼蒸熟。准备吃饭。侗族有一日三餐的习俗。他们通常早上去上班并准备一整天的饭菜。早餐后,他们用米篓或篮子盛满糯米,里面装上腌鱼、肉类、蔬菜等。 上山时,中午可以休息一下,在田边吃。它方便、经济、省时。用糯米作为各种菜肴的配料是饮食习俗的一大特色。杀鸡宰鸭,用鸡鸭汤煮糯米粥脊上撒上一些葱花和薄荷,别有一番风味;糯米与鸡血、鸭血混合,煮熟后切成小块,与香料一起炒,成为一道独特的菜肴。它被称为“狼棍”,也是一道美味佳肴。此外,糯米还用来制作粽子、糯米糕、油茶等。侗族人民喜欢喝自制的米酒。米酒的制作方法与周边民族相同,都是用糯米酿造的。制作完成后,用清凉的井水或泉水饮用,可消除疲劳、解渴。我还喜欢用糯米利口酒酿制的“重阳酒”。即农历九月,用新糯米酿造“甜酒”,密封在坛中,放在火旁慢慢升温,或埋在一堆粪肥中。春节时发酵取出饮用。此酒粘稠丝滑,味道过甜,香气异常醇厚,十分诱人。侗族人民每天都喜欢吃酸的食物。董家有句俗话:“三天不吃酸,走路就会被撞倒”。侗族饮食中,酸食居菜肴之首,每天使用的菜肴中有50%是酸的。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五六个酸罐或酸桶。侗族酸食的种类也很多:肉酸、原酸、煮酸、腌酸等。一年四季都可以腌制酸味食物。腌制任何您想要的肉类或素食。尤其是酸菜鱼,早已远近闻名。具有酸、辣、甜的特点,肉质鲜美,非常开胃。不仅平日吃酸食,待客送礼、喜庆婚事、祭祀神灵祖先等都与酸食有关。油茶发挥着在侗族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的地方早晚都喝油茶。油茶被称为“侗族茶道”,广泛应用于社交和喜庆活动中。油茶是以猪油、大米、黄豆(或红豆、花生)、茶叶等为原料,先将大米炒至半黑,再加猪油,加入开水、黄豆等一起煮。煮好后,加入一些熟米拌匀,最后加入大块特制茶叶。油茶煮好后,香气扑鼻。吃的时候,碗里放一两块糯米糕,上面放一些炒好的糯米花,非常美味。根据原料不同,侗族油茶可分为糯米糕油茶、糯米水圆油茶、香藤糕油茶、艾叶糕油茶、虾籽鱼仔油茶、猪肝粉肠油等。茶等。他们都是咸鲜可口,营养丰富。侗族还有一种“豆茶”。其制备方法与油茶不同。味道清淡。它由糯米花、玉米或大豆(灰水浸泡)、烧米和新茶制成。主要在节日期间食用。侗族人民喜酒,喝酒可以消除疲劳。遇到喜事,酒更多的是一种礼物,一种享受。每个家庭都酿造自己的炒米酒。大部分酒都是用糯米酿制的,有的经过蒸馏,有的则与酒粒一起饮用。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五指山区,即乐东、东方、崖县、陵水、保亭、琼中、昌江、白沙、通什9个县市。聚居区多为亚热带、热带地区,气候高温多雨。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黎区是ric水果中含有椰子、菠萝、荔枝、龙眼、香蕉、芒果、菠萝蜜等。黎族同胞日常生活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木薯(红薯)。一般一日三餐都包含粥。他们的生活习惯是“爱疏而不劳”,这与当地天气炎热有关。一般情况下,大米煮熟后,用冷水稀释,制成粥。平时如果不喝水,可以喝米汤解渴。 黎族吃的大米分为粳米和糯米。粳米主要用于烹饪。粳米的品质非常好。 “米粒大,颜色洁白,味道还蛮香的。”糯米多在节日或庆典时用来包汤圆或包粽子,但更多的时候是用来酿造糯米酒。特色餐是烤竹子管饭。制作方法是:先剪一段竹筒(用幼竹,直而粗,底部留一个结),然后放入精米(最好的米是当地的山兰香米),加入适量的水。 ,放在火上,慢慢地、小心地烤。竹筒内的水烧开后,盖上竹筒顶部(塞上木塞或树叶),继续烤翻,直至闻到米香。 。米饭煮熟后,稍等片刻,用刀轻轻将竹筒划破,即可食用。特点是:米粒松软,口感特殊,清爽不腻,老少皆宜。它兼有米香和竹香,故黎族称其为“竹筒香米”。如果在烤饭时加入一些野味肉,如野猪、鹿肉,并与精酱油和精盐混合,味道会更美。我堪称李家美味,待客“高档餐”。平日里,黎族人到山里打猎或开垦山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回家吃饭。他们在山上经常吃烤竹筒饭。过去,黎族人民常采摘山蕨、草菇、竹笋等野茶佐餐。近年来,蔬菜种植越来越多,也种植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家家户户都养牛、猪、狗。他们的肉食主要是牛肉和猪肉,也吃野猪、野鸟、蛇、田鼠等。牛大多饲养在室外,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木斗,挂在牛的脖子上作为标记。牛是家庭财富的象征,不易宰杀。只有在有喜事的时候才会被宰杀。杀猪也是同样的道理。黎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和森林地区,有很多老鼠。山上有山鼠,田里有田鼠,树上有松鼠,我们家里有家鼠。除了家鼠被视为不洁不宜食用外,其他老鼠都被视为美味佳肴。黎族上下山时,腰上都要挂一个刀腰篮(藤编的小篮子)。如果他们看到老鼠,他们就会追赶它们。抓到后,用篝火烧了,剃了毛,装在腰篓里带回家。将老鼠的内脏取出,烤或煮,然后给孩子们享用美餐。此外,黎族各家都有腌制食品的习惯。例如,将鱼、嫩玉米切成细块,加盐放入瓦锅中腌制5至6天,即可煮熟食用。坛子里的咸汁在腌制之前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人们相信,果汁保存的时间越长,就越咸,越美味。酸菜就会变成这样。腌酸菜黎语称“南沙”,一般用野菜腌制。采摘食用野菜,剥去根、老叶,用清水洗净,加入牛骨、猪骨或其他动物骨,加适量生盐,放入增中密封发酵。野菜腌制时间长,酸味很重。俗话说:“一家人吃‘南沙’,全村都闻到了。”黎族男子喜烟酒,女子喜嚼槟榔。酒在黎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请客亲友时,都喝酒,而且越喝越高兴。俗话说:“黎人喝酒,以醉为荣”。所以,李家平时都是酿酒的。他们自酿的酒多以糯米或山兰香米为原料阿尔斯。先将大米浸泡,然后蒸成米,晾干后放入用芭蕉叶包裹的吊篮中。然后将酒饼用水浸泡。按照一定比例,将酒饼和水倒入吊篮中,搅拌均匀。篮子的口用香蕉叶封住。 ,水从挂篮底部的小孔流出。经过几天的发酵,一股馥郁的酒香扑鼻而来。这时,吊篮下放一个盆,酒汁一滴一滴流下来,称为“酒滴”。再过6-7天,酒就酿好了。这种酒被称为“酒蜜”,是招待客人的最佳饮品。喝酒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将酒罐放在面前,插一根细竹管进去吸。向此酒中加入更多的水;酒度适中,喝多了也不会轻易醉。槟城是黎族吉祥的象征,尤其是爱情由黎族妇女主编。李家居住的五指山区盛产槟榔。槟榔可生吃、晒干、二次食用。生吃时,将新鲜槟榔切成小块,同时嚼碎果核和果肉;干吃,即把水果煮熟后晒干,然后储存以长期食用。吃槟榔时,不能直接吃其果肉。必须与茯苓叶(俗称“萎”)和臼(用蛤灰或石灰制成)一起咀嚼,正所谓“一口槟榔,一口灰”。具体吃法是:先将槟榔切成小块,取少许研钵放入叶子中,然后将槟榔片包在嘴里慢慢咀嚼。这时嘴里的泡沫变红,吐掉,喝掉剩下的汁液。越嚼越香,津津有味,直至脸颊发热、红扑扑的。这是街道d“醉槟榔”。无论是天山北麓的辽阔草原,还是南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每一座“阿吾勒”蒙古包、乡村小镇的农舍,都散发着浓浓的奶茶香味。奶茶是新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鞑靼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都非常喜欢喝奶茶。他们常说:“没有茶”。然后生病。 ”又曰:“一日不食,胜一日无茶。 “新疆少数民族爱喝奶茶是有原因的。因为在牧区和高寒地区,吃肉多,蔬菜少,需要奶茶帮助消化,这是原因之一。”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干燥,所以冬天喝很多奶茶,可以快速驱寒,总之可以驱暑止渴。梅尔。这是第二个。第三,牧区人口稀少,居民区距离远。外出吃草或办事时,找到饮料并不容易。出门前喝足够的水。途中的奶茶和一些干粮可以帮助你更长时间地抵抗口渴和饥饿。奶茶的原料是茶叶和牛奶或羊奶。奶茶的一般做法是:先将砖茶捣碎,放入铜锅或水锅中煮沸。茶煮沸后,加入鲜牛奶。煮沸时,用勺子搅拌茶,直至茶奶完全混合。取出茶叶并加盐。但也有一些不加盐的。放盐就可以了,根据每个人的口味。添加适量的盐。在少数民族家里喝奶茶有很多注意事项。客人中年纪最大的客人坐在桌首,茶水先递给他。在你d之后喝完第一碗奶茶,如果还想喝,就把碗放在桌子上。在你面前或桌布前,主人会立即接过碗,给你再上一碗;如果不想再喝了,就用双手捂住碗口,就说明你已经喝够了。如果你不懂规矩,总是把碗放在桌布前,好客的主人他会一直给你加奶茶,直到你“求饶”为止。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如果你实在不想喝了,只要用手势表达出来,主人就会明白。

新中国成立前,纳西族、白族、普米族、藏族、傈僳族、彝族、苗族等民族信仰“东巴教”,属多神教。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和物体被视为神灵,巫师称其为“东巴”。每当有婚丧嫁娶、过年过节、或者就医时必须请东巴念经。明代,喇嘛教传入丽江地区,一度被部分纳西族信仰。道教、基督教先后传入,但信徒不多。丧葬自古采用火葬,清末以后部分地区流行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