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风土人情、风俗习惯(400-600字)
定西民俗节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民间有一首民歌:“腊月二十三,枣王升天”。当天晚上八点左右,家家户户提前准备好灶本(用黄纸写上全家人的名字、出生年月日)、灶糖(如麦芽糖、黄豆)、灶干粮(煎饼),灶台一匹马(黄纸上印着一匹鞍马),一盘碎麦秆,拌上几颗豆子,种子都在灶神牌位前烧掉,寓意送灶神上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是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去天上报信,腊月三十晚上回家。祭祀藏王的目的是为了向藏王祈求“神会说好话”。回宫带来好运。”腊月二十三过后,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买年货、做菜做饭、拆包洗衣服、打扫屋子,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一天城乡家家户户蒸月饼,以示合家团圆。武威人的月饼是用面皮蒸制而成,大如翻盆,品种繁多,有千层月饼、麻花月饼、重瓣月饼、桂皮月饼等,味道鲜美。俗话说“八月十五丰收出来”,意思是八月已是秋收,粮食丰足,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赠送月饼,以作为比较的手段。8月15日晚上,明月缓慢上升。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摆上香案,供上月饼、水果等祭品,点蜡烛烧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一点点,主妇切月饼、切西瓜;全家人吃水果、吃月饼,有说有笑,颇为有趣。相传,献给月神的西瓜必须切成两片锯齿状的花瓣。如果家里有孕妇,可以通过数瓜上的牙齿数量来预测性别。奇数会生男孩,偶数会生女孩。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这天清晨,家家户户门口都摆上柳枝,以召唤屈原的神灵,驱除瘟疫。孩子们把五种颜色的棉绳或丝绳系在手腕上,佩戴身上带香囊、荷包,口、鼻、耳涂雄黄酒。据说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的说法。男女青少年都穿着时尚的夏装,玩得很开心。年轻女性讲究刺绣香草荷包,用流苏装饰,送给亲朋好友。以前,未婚女孩会把钱包绑在衣服上或绑在头发上,引诱他们把它们摘下来。如果不被摘下来,他们会为自己的外表感到羞愧。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粽子或煎饼,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赠送礼物。下午,城乡居民三五成群地聚集到寺庙参拜。过去,他们参观过海子。现在海水已经干涸,寺庙也被地震摧毁了。相反,他们参观了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孩子们到野外爬树、折树枝、制作柳帽来防暑。巧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为“巧巧节”。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以前,每到这个晚上,姑娘们和少妇们就坐在月下穿针,看谁穿得快、多、巧。据说这样可以把笨手笨脚的人练得灵巧。现在这个习俗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城里的剧团每年照常演出神话剧《天河配》。来自四个乡镇的居民蜂拥而至,场馆人满为患,直到七月下旬演出暂停。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今天扫墓祭祖称为“春祭”。武威城乡有习俗,有墓碑的,清明节前一两天必须到坟墓祭祀、烧纸钱、添土;没有墓碑的人必须在清明节前一天晚上到郊区或自家门前或街道上。巷子里烧纸钱。清明节忌扫墓、烧纸。传说当天烧掉的纸钱就变成了铁钱,死者不能使用。开牛(赶牛):即开始赶牛耕种、春耕。定西大部分地区是在农历二月初二左右开始的,所以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其实就是“农”抬头。旧时,每逢这一天或播种前,都会选择吉日开始播种。。牛(驴、马)会被赶到田里,牛会被拴在犁(柱)上。当天,人和动物都要面向喜神的方向,烧香、磕纸、磕头,以示祭祀。然后在平地上犁出“田”字,象征着储粮,寓意春耕即将开始,预示着当年的丰收。这种习俗目前已基本停止。伏犁:夏季农作物收获后的三伏天适时犁耕。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因此,民间有句谚语:“三伏天犁皮,不如立秋犁几犁”。半年”。寓意耕地的重要性。定西各县在三伏天犁地一两次,要求百姓把土晒干,积蓄水分,以确保来年有好收成。秋分前犁一次,然后犁地以保持冬季的水分。播种:农谚有“九九加一九,遍地都是牛”; “春分过后,牛不罢休”,说明春播已经全面开始。由于地域、气候、自然环境的差异,根据作物种类的不同,播种也有所不同。每个时间都有自己的时间,通常根据季节在先而不是在后。与农时不相抵触的谚语有:“土肥沃,亚麻谷雨”,“高山稻谷丰收,立夏土透”。种植燕麦”。倒茬:农民谚语有:“茬倒栽,胜过粪多”; “下茬如扬粪”; “茬不倒,就吃不饱”; “如果青稞上留茬,鸟儿就无法生存”。合理的茬茬切换是关键是农民获得丰收的重要途径。最好的办法是豆科作物和禾本科作物相互切换,比如蚕豆和扁豆,最好用来在茬旁边种植小麦。在一些地方,三种作物是最好的。轮作:在土地面积较大的地方以及不方便耕作的边远山区、地势薄弱的地方,当地农民多采用轮作耕作。即当年夏收后,翻地除茬,天热时暴晒,再犁耙,次年不再播种。土壤肥力恢复后,第三年即可种植农作物,保证丰收,俗称“铺地”。有句农谚:“满地麦艾(油菜),囊里多果”。麦田:西北地区小麦变黄(成熟)时间由东向西逐渐延长。当小麦我陕西关中地区成熟镰刀,定西小麦正处于灌浆期。因此,旧时人们成群结队,组成收麦队,到陕西为“收麦如救火”的人们打工,抢夺虎口粮食。割麦子的人叫“麦田”,赶麦田的人叫“麦棵子”。畜牧业:定西人民十分重视畜牧良种。大多数农村地区买牛时喜欢头胎,买马时喜欢二胎,买猪时喜欢三胎。俗话说:“一牛二马三窝”猪。 “人们认为,这样选出来的牲畜容易饲养,成活率高,使用方便。一些农民对畜禽还是有很多禁忌,不存在买卖、宰杀、交换等行为。”农历每月四、六日伦达,所以就有了“四六不破圈”的说法。虽然这种习俗已经不常见了,但在一些老年人中仍然是禁忌。还有一种交易习俗。每当大型牲畜交易完成后,卖家肯定会收回原来的缰绳和缰绳。买马或者避免头上有一小簇毛的骡子,认为会带来厄运;避免前刃上有螺旋毛的牛,人们认为这会带来厄运。如果晚上听到母鸡打鸣或公鸡打鸣,则认为是不吉利的,应随时杀死它。如果听到家狗像狼一样咆哮,也预示着不祥之兆。农民或农民非常重视和爱护家畜,常说:“农夫有一头牛,他的命就在里面。”因此,牛只允许耕地田间不准骑行,不准殴打用棍子赶牲畜。人们相信“打一棍瘦一冬;打两棍瘦断筋”。在服务上,遵循“十日不怕使者,最怕一日”的原则,“累”警示。牛通常饲养在干燥的土垫中,马则饲养在棚屋中。俗话说:“牛怕湿栏,马怕腥味”。牛马要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补充能量或者预防疾病,比如正月二十三就是牛马休息的日子。俗话说:“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马休息一天”。清明、谷雨、端午这三天,尽量让大型动物休息、喝水。以清油保养,谓之“除伤结核”。俗话说s:“老牛老驴日子辛苦,盼5月5日清明谷雨。”农民们集体准备一起吃吃喝喝,祝愿丰收,表明农活已经结束,并将田里的谷物全部滚到田角,放置以备来年使用,通常俗称“五谷杂粮”。工匠:每一种工匠都有自己的习俗和禁忌。例如,木匠使用的斧头、墨斗、直尺被称为“三把”。一般不允许他人使用,尤其是女性。木匠中的大师通常制作家具。 “毛”、“缝”的时候,不要轻易拿给别人看。土方工人挖窑时,厌恶他人的干预,要求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大声喧哗和震动;也应避免说一些不吉利的“”字眼,如“折断”、“崩溃”、“摔倒”、“受伤”等。内行人称老鼠为“大师”。不仅不打他们,还保护他们。他们相信,如果老鼠在隧道里乱跑,工人们就会感到安全。接下来,窑背上的煤叫“走巷”,倒塌叫“屋顶掉下来”或“片岗”,灯灭了叫“谢”。矿区内严禁宰杀奶牛。相传窑神太上老君骑着一头青牛。下井时不准哭泣,不准大声喧哗,不准大声喊叫。石匠凿磨床时,先凿上扇,再凿下扇。与他人交谈时,不准说“断”、“断”等词语。铁匠在锻造的时候,最不喜欢别人说闲话。铁匠锻造时,女性忌讳站在炉前或打扰他。建造房屋上梁时,应选择吉日和时间,并悬挂红布(今天主要是红色丝绸(缎))。 )被子)、贴对联、放鞭炮、烧香磕头
你想要哪个聚集区,具体一点。我是选修这门课的老师Teacher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