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是居住在中国的主要藏语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中国人口约541万人(2000年),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此外,藏族还分布在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家。藏族自称“博德巴”,中文名称“藏”源自藏语“藏语”“藏语”。仓这个名字的原意可能是“雅鲁藏布江雅隆仓布流淌的地方”。
民族概况 分布地区 藏族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海海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甘肃省、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区、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藏语是汉语名字。西藏藏语称“番”(音博),居住在这里的藏族自称“番巴”,意为农业民族。 “番巴”按地域不同分为“斗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维巴”(拉萨地区)、“康区”(川​​西地区)、“安多”。 “曾”(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
藏医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究炮制工艺,这对于兽医来说尤为独特。主要医学著作有《四续医方》等。算术可以预测日食和月食以及最近的当地天气。民族历史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西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西藏的祖先自古以来,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就居住着一个民族。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人民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繁衍生息。据中国历史记载,藏族属于汉代西羌族的一个分支。当时甘肃、青海地区的西羌部落与汉朝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西藏有“法羌”(法,古音bod)、“唐雅”等部落,与甘肃、青海部落有交往。据藏族史书记载,吐蕃王室的祖先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砻河谷。他是“六牦牛”部落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之前已经传承了二十多代。
“六牦牛”部落刚出现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红色是父系氏族社会,但从前几代领导人的母子名字中,仍能看出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公元6世纪,山南所谓“西布野”部落的首领与邻近部落结成联盟,并尊其为联盟首领。当时,西藏有“羊通”、“蓬波”、“苏皮”、“工布”等10多个民族,全部已进入奴隶社会。
雅龙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号称“赞普”(王),建立奴隶制王朝,自称“博”。 7世纪初,雅隆部首领吞并了达布、贡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与布、年布、苏必等部统一了整个藏区,在洛索(今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它的首都。他开始书写藏文和藏历,制定法律、度量衡,设立各级文武官员。
将全境划分为四大军政区,在西藏建立奴隶王朝,自称“提波”,中文名称为“吐蕃”。公元641年,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被唐朝封为西海郡驸马。公元710年,喜德祖赞迎娶唐朝金城公主。由于与中原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藏族社会逐渐发展,藏族与汉族的差异也随之显现。翻开了文化交流史上的新篇章。
但从9世纪末开始,吐蕃内部矛盾逐渐加深,藏区陷入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形成了“阿里王室”和(呼特藏) “亚泽”皇室,(山南)“Y沿觉阿”“王线”和(前藏)“拉萨王线”等,独立运作,互不隶属。有时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互相侵略、掠夺,战争频繁。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被藏族地区各阶层所接受,并逐渐渗透到藏族社会的各个领域,上层佛教人物往往与地方领袖紧密结合、互相利用,形成了西藏历史格局。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
宋代,西藏地方政府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一些地方领导人被中央政府授予爵位。“茶马”等藏汉贸易元朝时期,藏族地区正式纳入祖国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设立玄奘院,管理全国藏族地区的佛教僧侣和军政事务。这是中央政府在西藏正式建立的开始。
藏区设立三个宣威十都元帅署,分别管辖西北、西南两省藏区和藏区。还设立13万户,统一管理地方军民政教事务。元朝中央政府多次派员到维藏进行土地统计、人口普查、设立驿站、确定赋税、重新制定服务制度等工作。中央颁布封地文书,确定各地封建领主对各自庄园的占有情况,并颁发印章,规定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力。
同时,c元朝中央政府在藏区颁布了刑法,并在战略要地驻军,拉开了中央政府对藏区的全面治理的序幕。明朝继承了元朝对藏族地区的管理制度。除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外,西藏佛教各教派的首领还先后被封为“三法王”、“五王”。西北、西南藏区仍按元代土司制度管理。
清朝统一中国后,藏区与中央的关系更加密切,中央设立藩属书院,负责西藏和蒙古的地方事务。他还正式册封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达赖喇嘛(1653年)和班禅额尔德尼(1713年)。从此,达尔艾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必须得到中央政府的封号才可以继承爵位。 1717年,蒙古准噶尔军占领西藏。清政府两次派大军入藏,驱逐准噶尔军队,收复拉萨。这彻底结束了蒙古汗国对西藏的长期统治,拥护了以达赖喇嘛为代表的黄教。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
1725年,清朝在西宁设立了事务大臣,两年后,又在拉萨设立了西藏事务大臣。 1751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噶厦政府。政府内有四位噶伦,正式授权达赖喇嘛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政教合一制度正式确立。 1792年,清朝击退入侵提卜的廓尔喀军队等次年,清政府颁布了著名的《钦定西藏善后条例》二十九条,规范了西藏的官制、军事制度、边防、财政、司法、户籍、警务、以及西藏的涉外事务。详细、具体的规定规定了驻藏公使监督和处理西藏政务的职权。
西北、西南藏区历来与西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地方居住着不同的民族。清政府命西宁布政使、四川总督直接管辖。管理方式仍沿袭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后来,在西南藏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又恢复了现状。鸦片战争后,藏区成为鸦片战争的竞技场英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国家。 1888年,英国侵略军对西藏龙图山发动武装进攻。西藏地方政府出动藏军与英军展开激战; 1904年,英军侵占西藏江孜。西藏人民奋起反抗。由于敌强我弱,江孜保卫战失败了。英军长驱直入,一度占领拉萨。
进入十九世纪,清政府开始腐朽,无力抵御帝国主义武装入侵西藏。而是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如《中英会议藏印条约》、英国会议续签的《西藏和印章条约》、《拉萨条约》、《续签的西藏和印条约》等。中英《西藏条约》和《印玺条约》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未在北京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管理地方事务。
1929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蒙藏委员会。同年,青海省成立。 1934年,国民党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西藏办事处,是中央政府驻西藏的专门机构。 1939年,西康省成立。至此,西北、西南藏区划归青海、甘肃、四川、康熙、云南五省管辖。 1940年,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在拉萨成立,西藏当地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大大改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决定采用西藏的和平解放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就有关和平解放西藏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和平解放西藏”(简称“十七号协议”)。
1954年,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赴北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分别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达赖喇嘛出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席。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西南、西北藏族地区还设立了乌穆州、自治县、自治乡。宗教信仰 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本土信仰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了具有藏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藏族人民尊活佛为师父,藏语称活佛为喇嘛,所以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
佛教于公元七世纪从印度传入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13世纪至16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教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布西藏各地。著名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布达拉宫等。藏传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纪以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扬时期”的开始伊贝佛教,许多教派相继出现。早期有宁水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红教”、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
15世纪初,宗喀巴大师实行宗教改革,创立格鲁派(俗称“黄教”)。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教派:西学派、西结派、觉宇教、觉囊教、阔扎教、夏鲁教等民族文化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文有维藏、康芳、安多三种方言。
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期在古代梵文和西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拼音文字。d 祖国的中原地区。公元10世纪至16世纪,西藏文化蓬勃发展。数百年来,西藏文化蓬勃发展。 《格萨尔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结构宏大,卷篇幅大,数百年来在西藏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藏区广泛流传。
还有《甘珠尔》和《丹珠尔》两本世界著名的佛教丛书,以及韵律、文学、哲学、史地、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专着。 饮食习惯 藏族人大多吃三一日三餐,但农忙或劳动强度大时,有一日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大多数藏族人以糌粑为主食,糌粑是将青稞炒熟磨成细粉。
尤其是牧区,除了糌粑外,其他食品很少吃。吃糌粑时,应拌入糌粑。浓茶或奶茶、黄油、奶渣、糖等;糌粑易于储存和携带,食用也很方便。在藏区,总能看到人们身上背着羊皮糌粑袋,饿了随时可以吃。藏族过去很少吃蔬菜,主要副食是牛羊肉,其次是猪肉。
藏餐使用牛羊肉时要注意新鲜度。牛羊宰杀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放入锅中,用大火炖煮,锅烧开后捞出食用。要是又嫩又好吃就最好了。人们吃肉时不使用筷子。相反,他们将大块肉放在盘子上,然后用刀切。将牛羊的血加入牛羊肉碎,倒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经常n 用猪肉制作猪油,易于保存。
储存肉类常用风干法。一般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暂时不能食用,就切成条状,挂在通风处晾干。冬季制作风干肉不仅可以防止腐蚀,而且可以冻结肉中的血液,可以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泽和口感。最常见的一种是从牛奶和羊奶中提取的酥油。酥油除了在膳食中使用外,还广泛用于制作酥油茶。
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也常被制成乳制品并作为零食或其他食物食用。藏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把酥油茶作为必备饮品,也喝牛奶。酥油茶和奶茶都是用茯茶制成的。茯茶巾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因吃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缺乏。es并帮助消化。
藏族普遍喜欢喝用青稞酿制的青稞酒。尤其是在节日或者喜庆的日子。藏族的灶具是独立的。在藏区,家家户户都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民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鼎为炉灶。云南藏族喜欢用铜制作茶具、酒具、餐具。其他地区的藏族则喜欢使用涂有红、黄、橙色颜料的木碗。
比较讲究的是用银包住碗。牧区藏民要求随身携带精制藏刀,主要用于切割食物,也可用于宰羊、剥皮、剥帐篷等劳动。藏刀生产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典型食品:除了糌粑、青稞酒、酥油茶之外,还有很多藏族的典型食品,如祖玛米、以祖玛、大米、酥油等为原料制成的藏族传统宴席食品。
血肠是藏族传统名菜,以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是西藏的传统菜肴,由发酵的牛奶和羊奶制成。藏族人死后有五种埋葬方式。最隆重的是塔葬。达赖喇嘛圆寂后,他的遗体才被安置在布达拉宫的一座佛塔中。装饰佛塔是最重要的。动用黄金14万两。
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享受火葬。当一个孩子或某人死于其他疾病时,尸体就会被扔进河里喂鱼。这就是所谓的水葬。生前做过坏事的人,都会被埋在地下。藏族人相信,埋葬的人永远不会转世。天葬寄托着升“天”的幻想。天葬仪式通常在清晨举行。家人死者家属将在黎明前将尸体运至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缓缓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一般不欢迎不准观看的人。因为这是西藏的秘密,应该得到尊重。美丽的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葬礼仍沿袭传统习俗。外人不知道“天葬”是什么,觉得很神秘。事实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习俗,包括婚礼和葬礼,都有其独特之处。这就是世界的丰富和奇妙,这是毫无疑问的。
过去,清政府派往西藏的官员在西藏提倡土葬,甚至下令禁止天葬。这实际上是利用行政手段干预民族风俗习惯的笨拙尝试,必然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人类的心理起着big的角色,已经形成的观念,不是一张官方文件就能改变的,更何况这是当地人的精神寄托。尤其是宗教人士认为天葬体现了灵魂升入“天堂”的愿望。
藏族服饰 藏族男女服饰至今仍保存完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服饰。其特点是长袖、宽腰、宽门襟。妇女冬季穿长袖长袍,夏季穿无袖长袍,着各种颜色、图案的衬衫,腰前系有彩色图案的围裙。藏族同胞十分重视“哈达”,视其为最珍贵的礼物。 “畑”是一种雪白色的织物,通常宽约20至30厘米,长一至两米。它是用纱线或丝绸编织而成的。每当有喜事,或远方客人到来,或探望长辈,或告别亲人时,都会做这道菜。漫长的旅程。应该敬献哈达以示尊重。
藏族广泛分布于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他们的服饰色彩缤纷,男装浓烈大胆;妇女服饰优雅奔放,尤其以珠宝、金玉为饰,形成了高原妇女独特的风格。藏袍是藏族人民的主要服装款式。有很多类型。衣服的质地可分为锦、革、氆氇、平布等。藏袍的图案装饰十分讲究。过去,不同等级的僧侣和官员对勋章有严格的区分。
藏袍比较长,一般比你的身高还要长。穿着时,需将下半身提起,下摆距脚部30至40厘米高,并用腰带系紧。藏袍可分为牧区的皮袍、彩袖袍、农区的氆氇袍。款式可分为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袍、无袖女袍、绣领氆氇袍等,男女通用。衬衫有两种类型:宽排扣和双排扣。男式藏族礼服衬衫为高领,女式衬衫为多翻领。女式衬衫的袖子比其他袖子长约40厘米。
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就会在空中优雅地舞动。邦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服饰,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棒点的色彩或鲜艳浓烈,或淡雅静谧。藏帽的款式很多,质地各异。帽子有金花帽、氆氇帽等十、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最常见的是“松巴拉木”花靴,鞋底是棉质的和皮革。
头饰和饰物在藏族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背心外套是最有特色的。饰物多与古代民生生产有关。最精美的还镶嵌有金银首饰。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雕刻物和玉石、珊瑚、珍珠等珍品。国忌:主人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走路还是说话,都要给客人让路,把人或长辈放在第一位,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加“喇”字等。表现出尊重和善意。直呼其名是禁忌;迎接客人时,必须弯腰屈膝,面带微笑,室内。入座时必须盘腿而坐,不得双腿伸直,脚底面向人,不得东张西望;敬茶、酒、烟时,必须双手奉上,切勿将手放在手上。将手指放入碗口;接受礼物时,必须用双手接受;送礼时必须盘腿而坐。送礼时应鞠躬,双手举过头顶。
客人进入时切勿踩门槛! !这是藏族为数不多的禁忌之一;基本礼仪:吃饭时必须吃到满嘴,咬时不发出声音,喝时不发出声音;藏族绝对禁止吃驴肉、马肉、狗肉,有的地区还不吃鱼;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沾少许酒,连续弹向空中三下,以示对天、地、祖先的祭祀。然后他喝了一口。主人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续喝了三口。 ,到第四口时,必须一口气喝完;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倒茶。当主人用双手将其放在他面前时才可以接受;不要随便碰藏人的衣服! !这是藏族为数不多的禁忌之一。
其他礼仪禁忌包括向他人背吐口水、拍手等;遇到寺庙、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时,必须从左向右绕行;不准跨越礼器、火盆;经筒、佛经等。轮子不能倒转;忌讳他人用手触摸头顶;禁忌触摸藏族服饰。民族礼仪 藏族人民在迎接客人时,不仅要双手沾酒弹三下,还要抓起粮桶里的一些青稞,向空中抛三下。
宴会上,主人先抿了一口酒,然后一饮而尽。主人喝完第一杯酒后,大家就可以畅饮了。客人喝茶时必须等待主人要把茶捧在自己面前,然后再伸手接喝,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吃饭时注意不要塞满食物,咀嚼不要发出声音,喝水不要发出声音,夹菜不要越过盘子。用羊肉招待客人时,羊脊下部带尾的一块肉是最有价值的,应该送给最尊敬的客人。
制作时,尾肉上要留一绺白毛,以示吉祥。献哈达是藏族待客礼仪的最高标准,表达对客人的热烈欢迎和诚挚敬意。哈达是藏语,意思是纱巾或丝巾。以白色为主,也有淡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哈达。
七彩哈达用在喜庆中鬼魂和最庄严的仪式,如佛教仪式。

1..藏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西藏人民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他们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禁忌。
1.当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不能把手放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或踩别人的衣服,也不能把自己的衣服穿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踩别人的衣服。
3.女性不宜晒衣服,尤其是裤子、内衣等大家经过的地方。
4。请勿在房间内大声吹口哨或哭泣。

5。一家人出门在外,客人也刚刚离开。中午、日落后和藏历大年初一不要扫地、倒垃圾。
6。外人不能在死者亲属面前提及死者的名字。
7。今年应该完成的工作不能留到明年,比如捻羊毛、织毛衣、地毯等。

8.不要在黄昏时随便走进别人家里,尤其是家里有孕妇、产妇或重病患者时,陌生人不准进去。
9。中午之后不要取出家里的任何财物。
10。当陌生人来到你从未去过的高山、悬崖、峡谷时,不要大声喧哗。

11。请勿踩踏或踩踏餐具、锅、碗、盘等
12.如果家里两个人同时出门,且向相反的方向行走,则不能同时离开家。他们必须在不同的时间前后走动。
13。女性晚上不能梳头、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外出。

14。使用扫帚、簸箕时,不能用手直接传递。它们必须首先放置在地面上t,然后另一个人把它们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戚朋友到你家或拜访你时,他们都会送你一些酥油茶或青稞酒作为礼物。客人离开时,应将物品收拾干净。他们无法将它们全部清空。他们必须在里面留下一些东西或者用你自己的东西替换它。

16。有缺口或裂纹的碗不能用来给客人吃饭或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