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使用弓弩的民族——傈僳族

傈僳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人口超过57万。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福贡、贡山、兰坪等县。其余散居于云南省中甸、德钦、维西、丽江、永胜、华坪、宁蒗、漾濞、腾冲、龙川、瑞丽、梁河、潞西、临沧、耿马、楚雄、元谋等地。及四川省30多个县以及西昌、木里、盐源、延边、米易、会理、惠东等地。与汉、彝、白、纳西等民族并存。

傈僳族历史悠久。它的祖先原本居住在金沙江两岸。 16世纪以后,他们开始迁入怒江、德宏等地。唐代氏族名已载入史册。作为国家自称的音译t“傈僳”字,历史上曾有“傈僳”、“傈僳”、“傈僳”、“黎协”、“傈所”、“傈僳”、“傈僳”。等等不同的写法。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族。使用了三个脚本。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造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一种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创造的拉丁字母文字。

傈僳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主食是玉米、荞麦等,喜欢喝茶、喝酒、吃肉。房屋多为吊脚楼式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也有平房式木屋或木屋。服装因地而异。男子大多穿着亚麻长袍和及膝的黑色长裤。戴黑色、白色或蓝色的发髻。口碑营销大多数人都穿右前襟衬衫和百褶裙。头上戴着“矿石”串珠帽或用贝壳碎片和珊瑚珠制成的各种彩色头巾。过去因服装颜色不同,有“白素素”、“黑素素”、“花素素”等俗称。

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主要节日有沐浴会、长信节、阔时节、苏苏新年等。信奉原始宗教。 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怒江、德宏地区,传入基督教。

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历史上,中国为反抗阶级剥削、民族压迫和英日等外来侵略者的侵略,进行了多次英勇斗争,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充满爱意的头饰——“奥勒”

傈僳族主要居住在滇西和西北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两岸的河谷山坡。过去,由于所穿的麻布衣服颜色不同,分为白傈僳族、黑傈僳族、花傈僳族。居住在福贡、贡山地区的白种、黑种苏苏族中,年轻姑娘喜用饰有小白贝壳的红线扎辫子,已婚妇女多喜戴称为“矿石”的珠帽。

“Ole”是用珊瑚、料珠、贝壳和小铜珠编织而成。制作方法是:先选十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贝壳片,钻上小孔,用线穿平,形成一个能盖住后脑勺的圆袖。贝壳圈的上部在贝片下面系一个小铜珠,然后将小铜珠交叉成串。这样就形成了帘式、半月形的珠帽,头后贝串、额前铜珠串为上下,红、白珊瑚和以材料珠串为中心。戴在头上时,可以刚好贴合头部并遮住两侧的耳朵和太阳穴。女人穿“矿石”。头顶上的一片片贝壳就像高悬的银月,下面的珠子就像捧着月亮的星星。底部的铜珠镶嵌在额头上,闪烁着金光,给人一种美丽高贵的感觉

关于“奥勒”,在傈僳族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远古时代,一年大旱,河流干涸,庄稼枯萎,饥饿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一对傈僳族青年男女在米斯神的指引下,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定居下来。清澈的海水。男人出山打猎,女人则负责家务。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尽管他们努力工作,但生活仍然很困难。年轻人身上穿着的简单兽皮衣服,已经无法遮盖身体御寒了。女孩看见了,心里一阵痛苦。于是我决定给这个年轻人织一套舒适合身的衣服。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荨麻。之后,她不断地撕扯、煮沸、冲洗、捻荨麻。经过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她终于织出了一件横条纹的亚麻长袍。看着心爱的女孩不辞辛劳地为他做事,山风吹起时,被吹起的头发时不时遮挡住视线,让她眼里流下泪水。年轻人心想,能不能做一顶帽子来固定女孩的黑发呢?一天晚上,月亮高高挂起,他望着天空想象着如果他能用像月亮一样洁白光滑的东西做一顶帽子,把女孩打扮得像月下的青山一样,那该多好啊!于是,他走遍千山万水,终于在唐古拉山脚下找到了贝壳。他用女孩做的麻线,将磨碎的贝壳片和白色、红色的树果绑成绳子,做成了一根绳子。最美丽、最优雅的“奥莱”。中秋丰收的夜晚,小伙子在月光下,捧出一块“矿石”放在女孩的头上。少女取出长袍,给少年穿上。两人深深相爱,最终结成终生伴侣,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从此,恋爱中的傈僳族青年男子必须制作一块“矿石”,送给心爱的姑娘,作为定情信物。女孩还必须自己编织一件礼服并把它还给她所爱的人。这个习俗是从T代人传承下来的一代一代,一直流传至今。

真诚的“同心酒”

和很多民族一样,傈僳族也喜欢喝酒。他们的酒包括水酒和烧酒,都是他们自己酿造的。

水酒是一种发酵酒。制作方法是先将玉米、高粱、荞麦面或稗草等原料捣碎蒸熟,放凉后与酒、药混合,然后放入大缸中,让其自然发酵七八天。 。饮用时只需加水并过滤即可。该酒汁液微浑浊,呈乳白色,酒精度低,醇厚微甜,具有健脾开胃、提神解疲劳的功效。历来深受傈僳族人民的喜爱。

烧酒,苏苏语“稷”,又称“傈苏”,是将发酵后的酒渣放入锅中蒸馏而得的蒸馏酒。此酒为 cl耳边透明,度数较高,比水酒更辛辣爽口。

傈僳族人认为“无酒不成礼”。酒是他们待客不可缺少的饮品。按照传统习俗,宴会开始时,主人要先将自己的竹杯盛满,倒一点在地上,以示对祖先的尊重。然后他自己先举杯喝了一点,以示酒好,然后将客人的酒杯一一斟满,双手递给客人喝。

傈僳族之中人们的宴席习俗中,最有趣的就是喝多了“同心酒”。 “同心酒”又称“联杯酒”、“双边酒”等,是指两个人一起捧一管或一碗酒,双臂搂住对方的颈肩,一起喝酒。张口连背喝水是一种饮酒习俗,这样酒同时流入主人和客人的口中。同饮酒一般是男女之间进行,也可以是亲戚、朋友、恋人之间进行。过去多用于招待贵宾、宣誓、结拜等。场合。

同心酒象征着团结和友谊。宴会上,如果苏苏同胞请你同杯同饮,说明他对你充分信任,把你当作朋友。

阔石节和沐浴歌赛

苏苏族的节日很多,较大的有“阔石节”、“新米节”、“刀竿节”、“火把节” 、“丰收节”、“浴会”、“拉歌节”、“射弩会”等

“阔石节”又叫“盍石节”。 “阔时”是傈僳语译音,意思是“岁首”、“新年”。这是南苏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乌苏人。过去,节日的日期多是通过观察物候来确定的,因此各地没有统一、明确的节日日期。一般在公历十二日举行,举办时间为九月下旬至次年一月。 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日至22日放假,以便全国各地傈僳族同胞共同迎接新年。庆祝节日。

节日期间,通常要酿水酿酒,杀鸡杀猪,捣糕,准备各种丰盛的食物。还采摘相当于家里男人数量的松枝放在门口,寓意祛病除灾,带来幸福吉祥。按照汉族的习俗,除夕夜要吃团圆饭。即使人在异国他乡,家人也应该留出一个地方吃完饭,给他摆上碗筷。有些地方,从除夕开始,就禁止去别人家里,甚至是离散的父子兄弟。直到大年初三才解除限制。大部分地方,从大年初一开始,人们就聚集在日光浴场或空旷地带,开展对歌、跳舞、荡秋千、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怒江地区的一些傈僳族同胞还特意去泸水县登更澡堂参加“澡堂歌赛”活动。

有趣的是,快节期间,傈僳族同胞做的第一块糕点傈僳族人首先会送给狗。据说这是为了感谢狗“给世界带来了食物”。苏苏族人中有很多狗。与谷物有关的传说,例如这样的传说古代人类浪费食物的现象令人震惊,天神知道后勃然大怒,下令将所有食物带回天庭。人类正面临灾难。就在这危急关头,一只狗冒着生命危险,爬上天宫盗取粮种,拯救了人类。

傈僳族的刀杖节是农历2月8日。相传傈僳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有“刀杖节”,是为了纪念一位古代汉族英雄对傈僳族大恩大德的。傈僳族人民将这位英雄的逝世纪念日视为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登刀山、下火海等象征性仪式来表达愿意赴汤蹈火报答英雄的意愿。 。刀竿节这天,几位壮汉首先进行了“走火”仪式。他们光着脚,跳进烧红的煤炭里,并表演各种特技。第二天,他们把36把磨好的长刀,刀刃朝上,用藤条横绑在两个20多米高的木架上,形成了刀梯。表演者赤手空拳从尖刀刃口爬上顶端,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如今,这种惊心动魄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成为傈僳族英雄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浴歌赛”又称“沐浴春节”,也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现在已超过素素新年正月举行。地点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10多公里处,登更、马掌河等温泉区。那时,邻近县区的人们都身着盛装。有很多人带着干粮、行李,甚至还有做饭的东西器皿。平时安静的温泉现在已经布满了帐篷,挤满了人,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原来以沐浴治病为主的春节沐浴节,如今已成为人们放松身心、歌舞升平的节日。尤其是正值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成群结队,几十上百人,竞歌吟诗,寻找爱情伴侣,彻夜不眠,乐此不疲。

“埋河沙情人”

“埋河沙情人”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傈僳族青年的传统节日娱乐求爱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初五左右举行。届时,青年男女将聚集在怒江畔唱歌、跳舞、玩耍。他们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海滩上挖一个沙坑,把亲人抱进去“下葬”时,还要装出很伤心的样子,哭着唱丧歌,跳丧歌。闹完之后,喜欢的人就拉出来了。他们认为,通过这项活动,一来可以表达恋人之间感情的真挚和深厚,二来可以埋葬依附在喜欢的人身上的“死神”,让喜欢的人能够长久地活下去。健康生活。

除本次活动外,福贡地区傈僳族青年还将举行“头上射鸡蛋”射弩比赛。比赛时,一名年轻人背着箭袋,手持十字弓。他的爱人头上顶着一个碗,碗底放一个鸡蛋(或者头上放一个木碗,碗里有米饭和鸡蛋)作为靶子。他站在几米外。外部。比赛开始后,年轻人冷静地拉弦、搭箭、射箭。只听“啪”的一声,鸡蛋飞了,他的狼eeheart 平安无事。顿时,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一场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比赛,是一项考验技巧、考验勇气、考验真情的活动。当然,不熟练的年轻人,我宁愿错过鸡蛋,也不愿伤害我的心上人。

弩与毒箭

《明景泰云南书志》记载:“著名的傈僳族……常在弩中携带药箭来猎杀动物。” 《南诏野史》记载:“更强,就是李肃……特别擅长弓弩,每次让他的妻子扛着小木盾前进,她都会从后面射出,击中盾牌而不受伤。女人。”这是历史记载中对傈僳族高超弓弩技艺的描述。

傈僳族居住的高山峡谷,曾经覆盖着广阔的原始森林,各种飞禽走兽在森林中漫步。在长期的在生活实践中,勤劳勇敢的傈僳族人民发现、创造了多种生产工具,并形成了一套与猛禽猛兽作斗争、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技能和能力。其中代表为弩和毒箭。

弩是一种利用机械动力射箭的弓。苏苏人的弩由弩身、弩板、箭槽、弩弦、弩齿和弩机组成。弩板采用坚硬而富有弹性的岩桑木或青冈栗木制成。由不同尺寸制成。弩弦由4股粗细适当的细麻丝捻制而成。弩牙和弩机都是骨头制成的。使用时,将坚韧的弩弦拉至弩齿处,将箭放在弩身上。在其上方,瞄准目标并触发弩机,利用弹力

弩箭由竹块制成,头部的尖端可以配备铁箭头。尾部安装有竹皮。折叠三角形尾翼,可以增加飞行稳定性。有无毒普通箭和有毒箭两种。普通箭一般用来射鸟、松鼠、野鸡、野兔等小动物。对付凶猛强壮的老虎,对付熊、野猪等大型动物,就必须使用毒箭。这种毒药是由剧毒野生植物黑草的根茎酿制而成。将其涂在箭尖的小凹槽上,就成为毒箭。这毒箭毒性极强。箭头一旦注入体内,与血液接触就会迅速流遍全身,导致动物中毒而死。

弓箭傈僳族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其造型的确定、材料的选择、箭头的安装、箭翅的设计等,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科学原理,体现了傈僳族人的科学才华和智慧。傈僳族。

傈僳族部落的弩毒箭不仅是他们传统的狩猎和生产工具,而且也是反抗封建统治阶级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的武器。历代王朝,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如今,傈僳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弩的使用量已大大减少,但在许多体育比赛和群众娱乐活动中,它们仍然英勇亮相。

顶栏、秋千

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苏苏人大多源于生产生活。它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娱乐和健身于一体。比较受欢迎的有顶杠、秋千、爬刀杆、摔跤、砍竹竿、滑索、抱石等。

顶杠是一项非常简单、方便、有趣的体育娱乐活动。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和设备,只需一根木杆和一小块平地就足够了。可以在晚饭后或工作休息时间进行。具体形式是:用一块长约2米、粗如碗口的木头作为顶杆。比赛时,每人握住木杆的一端,将其举至略高于肚脐的位置。双脚成弓步姿势,前脚站稳,保持身体平衡,后脚向前推进,身体前倾,将对手推出规定限度即可获胜。

虽然这个活动很简单,要想赢,就必须兼具实力、经验和技巧。只有将两方面巧妙结合起来,才能稳操胜券。例如,当双方胶着时,可以突然摆动身体和木杆,造成对方重心不平衡,然后趁机将对方推出界外。或者利用杠杆原理,前手轻轻抬起顶杆,后手向下压,四两次就能达到移动千斤的奇效。

荡秋千是傈僳族群众最喜爱、参与人数最多的体育娱乐活动。苏苏人的秋千分为“荡秋”、“车秋”、“磨秋”三种。

“荡秋”以绳子或藤条为绳,挂在高大树木的横枝上或专门设计的秋千架上。荡秋千方式有单人、双人两种人。比赛方式是咬指定的叶子或挥出最高的叶子来获胜。

“车球”因其形似纺车而得名。 “车”是由两个相互交叉的长方形木框架制成的。一根轴穿过交叉点,可以在木桩上旋转。一个吊凳与轴线平行地绑在四个框架上。比赛方式:4人一组,分别坐在4个吊凳上。它们与“汽车”一起绕其轴旋转。当它转向地面一侧时,用力推动,使“汽车”不断旋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比赛。圈数最多的人获胜。

“墨秋”由立柱和横梁组成。柱高约1.5米,顶部切出一根小磨轴。横杆长约五六米,中间钻一个小孔,套在立柱顶部的磨轴上,使其可以旋转特。因为它旋转时,两端像秋千一样上下摆动,又像磨磨机一样左右移动,故而得名。使用时,横杆两侧人数相等,同时握住横杆,趴在上面。如果人的脚着地,用力一推,魔球就会飞来飞去,两端交替上下,惊险有趣。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人勇敢的精神。

傈僳族的天文历法

傈僳族居住的山区多,气候极其复杂。如怒江、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地区,尤其是碧螺雪山、高黎贡山,矗立在怒江东西两岸。从怒江、澜沧江、独龙江流域到山顶垂直落差超过4000米,形成三种不同的气候:热、暖、冷。中午我在河边汗流浃背如雨,但山顶上,早晚依然寒冷,山腰却温和宜人。长期以来,傈僳族人民非常熟悉根据地形海拔分布的时机,科学掌握生产季节,安排农作物品种。他们根据山花开花、山鸟鸣叫、大雪飘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创制了“自然历”,并以此作为判断生产季节、物候的依据。多年来,傈僳族习惯将一年中的四个季节分为:花开月(三月)、鸟鸣月(四月)、火山月(五月)、火月(五月)。饥饿(六月),以及聚集月。 〈七八月〉、收获月〈九月、十月〉、酿酒月〈十一月〉r〉、狩猎月〈十二月〉、新年月〈一月〉、建房月〈二月〉等十个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