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盼着种庄稼,小孩子盼着过年。”在湖北,腊月二十三就开始过年了,民间有句俗话:“二十三送灯” ; 24日,挑出鱼刺; 25日,敲大鼓;二十六、幸运猪肉;二十七、去除脏污渍;二十八、招财鸡鸭;二十九、家家都有。 “春节,历来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无论是在物质匮乏的时代,还是在经济发展的时期,一直都是人们向往的特殊节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吴志坚省美术馆和摄影家对《楚风楚俗》等湖北风俗画册感慨万千,“龙凤、龙灯、高跷、海马、大象、三十点火、十五点灯……在富贵的景峰和楚韵,那些古老而纯朴的湖北风情,真让人大开眼界!”

边吃边聊“聊年夜饭”迎新年

武汉的早期居民大多来自周边地区(绵阳、汉阳、黄陂、孝感等)明末清初。因此,武汉的年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过年时除了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请灶神外,除夕夜,男人们还要填年夜饭。水箱。正所谓“豪气永流,子孙富贵”。女性应该提前为全家人制作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喜事齐来”。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现在常称“团圆饭”)。

武汉的年夜饭一般包括“三顿”。整体”(整鸡、整鸭、整鱼)sh)、“三全”“饼”(鱼饼、肉饼、羊肉饼)、“三丸子”(鱼丸、肉丸、莲藕丸)。进餐时间通常在天黑之前,有些家庭吃到时钟转动,这意味着“吃得越多越好”。 “亮”,既然是“谈年”,我们就得边吃边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互相表达祝福。

还有哪些习俗呢?湖北哪里过春节?

除夕之夜,漫山遍野的“坟头灯”夜晚

在湖北江汉平原,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除夕夜之前,人们习惯给已故亲人“上坟点灯”,也叫“送灯笼”。 。就是把美味的食物和饮料带到祖先的坟墓上,然后点蜡烛祭祀祖先。不过,这种习俗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了。最难忘的一次让吴志坚庆幸的是湖北十堰郧西县“上坟”的经历,有一年,他还带着儿子去郧西过年。

15日晚,“赶”毛狗”唱《元宵歌》

“玩毛狗,玩毛狗”,玩到你家厨房门口……”在鄂西土家族中,还有一首关于“抓毛狗”的歌,毛狗是一只狐狸,它曾经和人们是朋友,但它经常偷鸡吃掉它,它激怒了人类,放火烧了它的窝。于是,便有了正月十五晚上燃放鞭炮、烧草、烧竹来驱狗的习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楚隋史记》。据说,只有赶走毛狗,牲畜才能安全,田地里才不会长出杂草。

《利川灯歌》起源于利川市白洋地区,已有数百年历史。利川灯歌中的许多民歌与古竹枝歌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据记载,从清朝开始,人们逢年过节就唱灯歌、喜庆聚会、划龙舟。现在著名的《龙舟调》的前身就是利川灯歌。目前,“利川灯歌”已成功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龙川雕的故乡利川,至今还保留着正月十五晚上唱“灯笼歌”的习俗。 15日晚上,当地农民会组成数十人的队伍,高举龙形灯笼,走遍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门口放鞭炮。他们经过,热闹极了。如果队伍停在某人家,就会开始唱“灯笼歌”,周围会唱歌的人都会跟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