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一下云南丽江古镇的风土人情。有人有意见吗?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辖1镇14区。县城大研镇古镇海拔2400米,城区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有纳西族、汉族、白族、傈僳族、普米族、彝族、藏族、苗族等民族。纳西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7.7%。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军。三国属云南郡。南朝时为绥端县。大约在这个时候,纳西族的祖先迁居到了这里。唐代为耀州刺史,后为吐蕃刺史。南诏之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使。宋代为大理山居县,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渡金沙日后在此驻军练兵ver 与皮包。 “阿英”遗址尚在。当时,有千余户人家。到了元朝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由此开始。因丽江湾(金沙江古称)而得名。到了明朝末年,规模不断扩大,日益繁荣。当地土司穆建造的宫殿非常华丽。徐霞客在游记中说,“宫殿之美,堪比王者”,丽江府“富于诸县”。 《云南土司传》记载:“云南地方官,皆知诗书,好礼仪,守正义,以丽江穆氏为首”。府城大雁的名称也始于明代。因地处丽江坝子中心,青山环抱,形似一块巨砚,故名D阿砚香。清代属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年)改地立地,结束了元代以来木氏土司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置丽江县,1961年设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古城北依香棉山,西临狮子山,南依文笔山,青峰如屏。因不筑城墙而闻名,因古代立东世袭土司姓穆。如果修筑城墙,“木”字就会被框起来,变成“殷”字,所以古城没有城墙。玉泉水从城东北的黑龙潭涌出。它沿着街道改道,经过巷子里的住家。河水终年清澈,颇有“夏夜”的高原水城风情。“户户朝阳,家家有流水”。民居和街道依山傍水,古朴自然。城市的选址和建设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花草树木街道庭院里都种植着花,素有“丽县素来喜植树,古城户户不种花”之称。溪上有一座石拱桥,小桥临波,曲径通幽处,雨季无泥,旱季无尘。那时只是土圩,雨季泥深及膝,旱季沙沙遍地。明代土司挖西河,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他手动继续每隔一段时间,滚动可移动的石板将西河的水引入中河,并冲洗五花石铺成的街道,以保持城市的清洁。清代,开凿东河,将中河水东引入城。就这样,三条河流入城,穿过大街小巷,分成无数小渠,与水池、泉水相连,形成密如蜘蛛网的水系,将金城笼罩在其中。只有这样,才能有“家家户户流水流,家家垂柳拂檐”的景观。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梁,有单孔、双孔、三孔、多孔桥70多座。许多石拱桥是明代纳西族穆氏土司聘请来自当地的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建造的。荷兰。它们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丽江市中心是四方街,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贸易繁荣。这里也是节日的聚集地。城内有许多明清建筑,保存完好,有会堂、黑龙池、五凤楼、德月楼、索翠桥、结节林、木氏土司府以及众多的古民居,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瑰宝。 。穆氏土司府仿照北京明代故宫,有三座大殿、一座家庙、万卷藏书楼等几十个院落,还有狮子山上的“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宫殿宏伟,占地40万平方米。普通百姓的房屋布局统一,三扇方门,一照壁。那里东门众多,厅堂宽敞,天井宽敞,门窗花鸟。它们充满了文化气息,体现了纳西民族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被誉为“高原苏州”、高原“威尼斯”。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我国没有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