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有哪些特色民俗文化?
恩施自治州是古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土家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原汉族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融之地。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底蕴深厚、特色鲜明。
女儿会的。素有“东方情人节”之称的土家族“闺女会”,保留了古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这是偏远土家族乡村中一种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反的爱情方式。这是恩施土家族青年的追求。在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了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其主要特点是以歌曲为媒,自主选择配偶。届时,以少女为主,也有已婚妇女参加,通过对歌或拿丁寻找自己的亲人。g老情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摆手舞。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重庆、湖北、湖南三省酉水河流域。即重庆酉阳县、湖南龙山县、湖北来凤县。据考证,最早流行于酉阳县科达、沙沙、老寨、右后、后溪等10多个乡镇。那里的摆手舞已成为土家族祭祀、庆祝节日的主要方式,摆手堂也成为土家族主要的文化舞台。摆手:土家族语称“示巴日”。意思是既唱歌又跳舞,一边挥手。它起源于人类渔猎时代,与古代“巴渝舞”有着悠久的渊源。
哭着要结婚。是土家族姑娘嫁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也就是,女孩开始在家里哭着唱着歌距离她结婚前一个月或十个半月。那时,邻居们老老少少都聚集在新娘家。有些人聚集在一起哭泣、唱歌,有些人则观看。 ,经常在深夜休息。直到结婚那天,哥哥或弟弟才背着新娘走出家门,才停止哭泣和唱歌。 “哭婚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哭代唱、边唱边哭、边哭边哭的抒情悲剧歌曲;另一种是长诗结构的抒情歌曲,以歌代哭或只唱不哭。 。
国王的节日。相传项王不仅是土家族的远祖,而且还是开清江的人。据项王庙石刻记载:“项王生为人,死为神,开清江,有大禹之德”。”还有一首民歌:“向项帝吹号角,吹出一条清澈的河水。声高则洪水涨,声低则洪水落,牛角弯,牛角弯,吹成一条蜿蜒清澈的河水。”所以,初六这天,每年六月,船夫、桨手都要到国王庙前放鞭炮,张灯结彩,边祭祀边祈祷皇帝保佑航行平安。
抛树叶。汉族称之为“跳丧”,又叫“打丧鼓”。如今,“萨耶尔哈”主要分布在清江流域、巴东县大部分地区以及鹤峰、尖石、巴东三县交界的小片地区,巴东野三关、清太平等流行地区,音乐曲调、舞蹈表演十分丰富。土家族有“人死举家哀,人打人亡”的俗语。富内拉“敲鼓,对方帮忙”。跳丧的意思是“高高兴兴地庆祝葬礼,热闹地陪伴死者。”即只有已经去世的人才有资格享受葬礼。如果父母尚在,晚辈先死,除非有子女手持“灵位”,否则不能参加葬礼。
月半节。恩施土家族十分重视庆祝半月节,素有“年小月半老”之说。半月节又称“中元节”、“鬼节”、“亡人节”,其主要活动是举行祭祀。祖先。祭祖时,用纸钱封好包裹,写上已故亲人的名字,在屋外烧毁,向亲人喊话,表示吊唁,并寄钱以表敬意。当然,这是一种迷信活动。半月原本是农历七月十二。但由于半月期间全家人都要团聚,接回出嫁的女儿,这在时间上就产生了矛盾:“过了半月,婆家就不能走了,婆家就走不了了。” “一家人一定要过七月初半”,所以七月初一到腊月的分配是均匀的。它被指定为该月的上半月。但大多数人还是在7月12日庆祝上半月。
八宝铜钟舞。当地名称为“接钱”,即通过土老司主持的祭祀仪式,给土家族的祖先神送钱。仪式共有十二个步骤,包括请师、求法、求水、通路、接马、造大卦、架桥、扎营、抬娃娃、唱圣歌、交牲口等。送官钱、送地王,仪式过程总是离不开摇铜铃歌舞。
肉声。是一种原产于湖北省利川市的地方民族舞蹈品种,以独特的形体表演为主要形式。流行于本市都亭、白洋、王营、南屏等地区。舞蹈主要以手掌击打额头、肩部,以及面部、手臂、肘部、腰部、腿部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而得名。 “肉莲香”过去被称为“肉莲香”,其动作与传统民间舞蹈“大莲香”相似。由于舞蹈以其身体碰撞产生的声音为它的突出特点,村民们习惯称其为“肉莲香”。 “柔莲楼”舞蹈动作幽默活泼,深受群众喜爱。但由于演出难度大、要求高动作的保留,很难练习艺术。人不多。
草锣鼓。又名“放草歌”,是恩施民歌中田歌的俗称。它是一种伴随劳动生产的土家族山歌。 ,一种结合民歌和扩音器的艺术形式。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地广人稀,单户劳动力不足。此外,野兽出没,毁坏庄稼,危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下,土家人形成了一种互相交换劳动、集体劳作、协作生产、敲锣打鼓的制度,这不仅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劳动,消除工作疲劳,还可惊吓野生动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锣”体系。 “草锣打鼓”。
喜迎新年。对于土家族和苗族来说人们,新年是最隆重的节日。他们比汉族早一天过新年,故称“过年”。 “赶上过年了。”如果农历腊月最大,则在二十九日过年;如果腊月较小,则在二十八日过年。 “春来忙田,十二月来忙年”。这是土家族、苗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老规矩。一到腊月,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糯米糕、磨豆腐、煮甜酒、去市场买年货等。 ,家家户户都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大家洗澡,换上新衣服。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围着火坑取暖,看年夜饭,而孩子们和其他长辈则给压岁钱。半夜,做糯米糕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这叫“出门上天”。从正月初二开始,人们就会带着年糕、面条、白酒、腊肉或猪脚到亲戚家拜年。一般来说,拜年应在正月十五之前结束。
灯歌、花灯、龙舟曲。它是利川白洋地区最流行的民间歌舞,是过年、过节时不可缺少的灯歌形式。表演时,以地面为舞台,一人扮演少女,站在船中央,摆花低眉。一个人假装成学者,穿着蓝色衬衫,头巾,手拿折扇,优雅地站在船头。一人扮演侍女,头扎燕尾髻,头戴花巾翩翩起舞,专注地站在船舷上。一人扮演船夫,身穿麻衣,驼背。他手里拿着一块铁,滑稽地跟随船尾。乐队一般由五人组成,既伴奏又唱歌。随着锣鼓响起,演员们随船起舞,或随船歌进退。人群欢呼雀跃,歌声不断,鞭炮齐鸣。鼓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热闹。
社交日。农历二月初二是社团日。据土家族传说,这一天是土地神的生日。土神是管理土地、生产五谷的神。祭祀土地神,实际上是古代土地崇拜的遗风。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做艾糕、杀鸡、备酒、祭祀土地神。由于大地神是掌管田野和五谷丰产的神,所以这一天人们非常注重观察天气,以预示荞麦的丰收。俗话说:“地公公晒着汗,一升荞麦打石头;地公公撑伞,一升麦子收一碗”。 ;国土菩萨撑伞,荞麦秆光秃秃的。”过公社当天,要举行新坟仪式。在“坟墓”祭祀活动中,请巫师上山,在埋葬不到三年的新墓前敲锣打鼓、放鞭炮、烧香烧纸钱、浇朱砂、烧纸钱。茶叶入墓,祭祀社龙神。它也被称为“感谢地球”因为它表达了对土地龙神的感激之情,让死者安息在泥土中,保佑子孙昌盛。
……
恩施州汉、土家族、苗、侗等民族杂居,传统节日众多。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有些民俗风俗较为相同或相似,但由于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其历史渊源、传说和活动又各具特色。除汉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外,全州各民族还保留着一些自己的节日。除了上面介绍的特色民俗外,还有“牛王”节、三棒鼓、草龙、打戏、还坛神、诺园戏、利川小调、恩施扬琴、偷风俗、晒龙袍和地板。 、丝弦锣鼓、花锣鼓嗯、西花鼓、围鼓、田歌、灵歌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有兴趣的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赘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