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节日习俗:苗族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祭祀祖先,崇拜自然,相信神灵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他们祈求神灵和祖先的保佑,无论是消除灾难、疾病还是求子嗣、财富。 。祈求灾祸邪恶时,巫师会驱鬼。祭神祭祖的活动极为隆重,有黔东南的“吃鼓藏”(鼓社)、黔西北的“吃牛”、“还傩愿”、“吃牛”、“吃猪”、“赶车”等。湘西出鬼”。 、“吃鬼”、“祭鬼”等活动费用很高。此外,在对自然物(大树、奇石)或人造物(井、凳)的崇拜和祭祀中,均以酒、肉、鱼、鸡、鸭、糯米等作为祭品。云南、贵州少数民族、四川等地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的节日

1. 4月8日 2.踏花山 3.芦笙节 4.苗年 5.端午 6.吃年货 7.拜看门人 8.拜龙 9.中秋节 10、钓鱼节 11、火星割节庆12、客家节13、姐妹节14、登山节15、杀鱼节16、采葱节17、祭鼓节18、跳花节19、赏龙节20、樱花节21、春节22。罢粮节 23. 敬桥节 24. 七月稻花田 25. 牛王节 26. 鸭节 27. 酒节 28. 祭祀节 29. 狩猎节 30. 猪汤节 31. 灶神节

关于苗族节日

宗教习俗: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 “顾“藏节”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每七年一次小祭,十三年一次大祭,在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举行。杀谷子牛、跳芦笙、祭祀祖先,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吃饭,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服饰特点 苗族姑娘的服饰不下200种贵州省东南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苗族服饰品种最多、保存最好的地区,被誉为“苗族服饰博物馆”。绣、挑、染,常以一种主要工艺技术为主,并穿插其他工艺技术,或刺绣,或绣染,或绣染,或结合使用。NG的编织和刺绣,使这些服饰图案绚丽多彩,呈现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物体,对于表达意义、识别民族、支系、语言等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影像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白描或近白描造型手法,以单线作为图案的轮廓。从制作工艺上看,服装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式,即编辫式、织布式、缝制式、拼布式和剪裁式,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都有实例。历史等级关系清晰,可称为服装生产。历史陈列馆。来自我在色彩方面,他们善于选择各种对比强烈的色彩,力求色彩的丰富性和丰富性,一般有红、黑、白、黄、蓝等。从构图上看,并不强调突出主题,而只注重与服装的整体感相适应。从正式场合来看,分为正装和休闲装。礼服是节日和婚礼时穿着的服装。它们繁复华丽,体现了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休闲服装比正装服装更安静、更简洁。大部分地区苗族的饮食习惯。稻米是大部分地区苗族的主食。油炸食品是最常见的油炸食品。如果再加点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会更鲜美。肉类主要来自畜禽养殖。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一个俗话说“苗家的狗,彝族的酒”。苗族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为山茶油和植物油。辣椒是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不辣不成菜”的说法。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绿色蔬菜、萝卜等。苗族大多擅长制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欢吃酸菜,酸汤更是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熬制而成的。在土锅中发酵3-5天后,可以用来煮肉、鱼、蔬菜。苗族人民普遍采用腌制的方法来保存食物。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制,使其变酸。苗族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用来腌制食品的罐子,统称为酸罐。罐。苗族酿酒历史悠久,拥有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等一整套完整的工艺技术。油茶是最常见的日常饮料。湘西苗族还制作一种特殊的万花茶。酸汤也是一种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汤、辣椒骨、妙香龟凤汤、棉花糕、虫茶、万花茶、鱼捣、酸汤鱼等,用料少,用工少,适宜适合日常穿着。苗族服饰除了有盛装和休闲服的区别外,还因年龄、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