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少数民族特色(风俗习惯、风俗习惯)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典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狩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无论男女,多穿“马蹄袖”长袍。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后,“旗人”的服饰就变成了“旗袍”(满语称“衣姐”)。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为无领、大翻领、束腰、左翻领、四面开衩等。衣服合身,有利于骑马和射击。外出打猎时,还可以将干粮等东西放在前面。这种旗袍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它是无领的。为了统一衣冠,努尔哈赤曾制定衣冠制度,规定“朝服皆有披肩领,普通人仅着袍服”。即普通衣服不能有领子,只有进宫时穿的朝服才可以加披肩形状的大领子;其次,窄袖口处附有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通常是绑起来的,但在冬季打猎或打斗时放下来,盖住手背。它既像手套一样起到保暖的作用,又不影响弓箭射击,所以又被称为“箭袖”(满语叫“哇”)。满族入主中原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仪中的规定动作。官员进宫见皇帝或其他王公大臣时,必须要先放下马蹄袖,然后跪下,双手撑地行礼。
旗袍还习惯搭配圆领短外套,衣长及脐,袖长及肘。由于这种短外套原本是骑马射击时穿的,不仅方便骑行,而且能御风御寒,故名“马外套”。清初,马褂是八旗士兵的“军服”。后来流行于民间,呈现出正装、常服的特点。其款式和面料变得更加多样化。满族还喜欢在旗袍外穿一件坎肩。马甲一般分为棉质、绗缝和皮革类型,用于保暖。款式有双驳领、琵琶驳领、扭驳领等多种。
作为清朝的一种“时尚”,满族女子旗袍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北京等地流行“十八行修剪”的做法,即十八行修剪才算好看,款式变成了大袖的宽袍。 1911年辛亥革命后,旗袍款式由肥大变为瘦身; 20世纪30年代,受1900年代初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乎到膝盖,袖口收窄; 20世纪30年代中期,它被加长,两侧高开衩,凸显曲线美; 20世纪40年代,旗袍再次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观呈流线型。后来,衣服前后分开,有肩缝、袖式旗袍裙。材质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广,有棉、毛、丝、麻及各种化纤服装材料。除了长袖和短袖,旗袍也是av有皮革、棉质、单件和夹子款式可供选择,方便不同季节穿着。不断改进的旗袍大体款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大门襟、镶钉纽扣、紧腰、长度在膝盖以下、两侧开衩。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多在衣领、袖口和衣服边缘绣有各种图案的花边。这样不仅衬托出女性身材的美丽,而且显得优雅大方。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女性流行的中国服装。
旗袍、“旗头”、“旗鞋”的组合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型,也叫发冠。其形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框,以绿缎、绿绒或绿纱为面,并裹上长约30厘米、宽10余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只需将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常绣有图案,镶嵌珠宝或饰以各种花卉,并挂长流苏。 “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为私人家庭妇女出嫁时佩戴作为装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子的扭曲,使身体挺直,显得格外端庄、稳重,适合出席隆重的场合。
“旗鞋”风格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有底鞋跟高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通常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嵌在鞋底的中间。底座通常有两种形状。一种是上敞下窄,呈倒梯形花盆形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它的形状和地面上的痕迹都像马蹄一样。 “花盆底”、“马蹄底”鞋由此得名。除了鞋面饰有刺绣图案或蝉、蝴蝶等装饰件外,木鞋跟不接触地面的部分也常饰有刺绣或珠子。有的鞋尖还饰有丝线制成的流苏,流苏与地面等长。这双鞋的高跟木质鞋底极其坚固。通常鞋面破损,但鞋底仍然完好无损,可以重复使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十四岁的贵族中青年妇女所穿。穿上这种高底鞋让你走路时看起来很优雅。这老年妇女穿的旗鞋多用扁木制成,称为“平底鞋”。鞋子前端略呈锥形,方便行走。
满族帽子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过去,满族人常戴一顶小帽子,称为“瓜皮帽”。瓜皮帽,又称“帽头”,上尖下宽,由六片花瓣缝合而成。底缘镶有宽约3厘米的小檐。有的甚至没有屋檐,只用一块织金缎镶边。冬春季节一般用黑色缎面作面,夏秋季节则用黑色素纱作面层。帽顶饰有天鹅绒制成的结,颜色有黑、红两种,俗称“算盘结”。帽檐下中间的钉子上有一个“记号”,称为“帽正”。有珍珠、玛瑙、小银片、玻璃等。根据相传,这种帽子最早始于明朝初期。由于它是六瓣缝合,取“六合”,寓意天地四个方向“统一”,因此开始流行。满族入关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取“六合一统”之意,开始戴此帽子,颇为流行。如今,我们在有关清朝、民国的影视剧中,仍然经常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子常穿一种双脊面休闲鞋,称为“大傻鞋”。鞋面多用绿布、绿缎织物制成。鞋前部镶嵌双层或单层黑色皮条。鞋头凸出向上,从侧面看就像一艘船。妇女除掉“旗鞋”以求和平 除了休闲鞋(平底鞋鞋面绣有花卉图案,还有“旗鞋”)鞋的正面常绣有“ud头”),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采用多层花边作为鞋底,故名。鞋面多为布料材质,一般不绣花等图案,多为工作时穿。
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鞋,叫乌拉(金帆)鞋,多为满族人穿冬天人们穿的。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衬乌拉草。轻便温暖,适合冬季狩猎和冰上跑步。
住宿交通
早期,满族人满族农村房屋的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门开在房屋的南侧。东端,形状如口袋,俗称“袖珍屋”,方便取暖。东西各有厢房,并设有门楼,形成俗称的庭院。房屋多为脊砖房,俗称“海青房”。房间的柱子全部插入地下,门朝南开。它又高又宽敞。正对门的房间称为正房,又称外房。配有灶台、锅、水箱、与西内室相连的炉灶。灶满语称“土瓦”。从正房西墙开门就是内室,内室形成南、北、西三面的“万字坑”或“满枝康”。满族人站在右边,西墙供奉着他们祖先的牌位。西炕是一个狭窄的炕,无人居住,底部有烟道。南北相对。 AK床上铺炕席,或者炕纸铺上纸,涂上油。炕顶上有一个衣柜,里面放着衣服,上面堆放着床上用品和洗漱用品。晚上,长辈住在西房的南炕上,兄弟、儿子、儿媳住在北炕上。睡觉时,头面向炕外,脚靠墙,非常适合御寒、呼吸新鲜空气。墙上有很多纸画。为了抵御北方的严寒,有的甚至修建火场。屋外西山墙上建有圆形烟囱(满语称呼兰),高出屋檐数丈。烟囱底部设有风巢,可阻挡逆风。南北墙上均设有窗户,窗棂外贴有纸,多为“韩纸”。纸上喷上油或盐水,防止因原因而脱落雨雪天气。窗棂和门上明亮的子窗棂形成各种图案,美观而坚固。有上下两扇窗户,上面的窗户可以用棍子撑起来通风。房子的横梁上经常挂着一辆婴儿车,婴儿就放在婴儿车里。炕上有一张长方形的炕桌。吃饭的时候,盘腿坐在桌子周围,温暖又方便。桌子左右两侧均铺有毡垫,以招待客人。格子、椽子、柱子上都雕刻有许多油画。侧室设有磨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子四周都是墙。院东南立有“索伦柱”一根。杆上有一个锡桶,杆下放置三块石头,称为“圣石”。杆子后面是砖墙,上面有防雨罩顶端。
以前,城里的富裕家庭大多住四合院。四合院的正门一般为三间,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三至五间。四周砖墙环绕,门楼两侧有石栏,名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院和后院。这些满族民俗民居风格大多保留在东北满族聚居区。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少数人在建造房屋时仍保留传统建筑方法外,绝大多数人都建造了更加宽敞明亮的现代房屋。
为了适应山林海雪原的生活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雪橇、独木舟和桦树皮船等。雪橇(满语称法拉)是一种交通工具。雪上交通。两根树干被火加热,然后弯曲成弓形。上端凸起。靠近地面的部分宽度约为1米半。上部用木板覆盖或制成盒子。它由马驱动,牛非常轻,可以运载人和货物。目前仅在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独木舟(满语称“卫”),用一根粗圆木挖空,可容纳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起来比较麻烦。首先制作龙骨,并在里面和外面贴上桦树皮,以便一个人可以携带它行走。相当轻巧。它们现在已经很少见,被现代船舶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仪的民族。满族人民在会见或拜见客人时有各种各样的礼仪,其中包括:拜礼、抚庙、抱手礼、问安礼、半蹲礼、磕头礼。其中大千礼、抱礼、磕头礼主要为男性所用,其他则为女性所用。大千礼是在晚辈与长辈、下级与上级之间进行的。形式是放下箭袖,左膝向前弯曲,右腿微屈,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打招呼。拥抱仪式用于平等之间,晚辈也可以对长辈使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要抚摸晚辈的背等等。现在,一些繁琐的礼节都被简化了。
满族尊老的传统更加明显。晚辈每天早晚都要向父亲、祖先问安。他们应该当长辈在路上遇到时,我们会向他们走去。吃饭时,长辈要先坐,先吃。满族人重感情、重信任,待客朋友真诚,设宴招待客人,承诺的事情就尽力做到。
满族传统的结婚仪式比较复杂,大致经过沟通、安置、受礼、传箱、迎新娘、拜堂、祭祖、分嫁等程序。新娘和新郎,回到门口。
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求婚。双方家人同意后,新郎家人赠送如意或发簪作为结婚礼物。然后是订婚,即选吉日,男家及其亲戚去女家问名,女家摆酒席,新郎父母致词提亲,女家屡次拒绝求婚,新郎家人坚持求婚,新娘家人同意才算定下来。婚姻。这时,男方要祭拜女方的家神和长辈。订婚之后,必须有一个仪式,也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新郎家要送衣服、丝绸、羊、鹅等礼物。新郎的家人也会送一些钱作为彩礼。这个时候就必须商定结婚日期了。进入婚礼阶段,新娘家会在婚礼前一天将嫁妆送到新娘家,俗称“传箱”,新郎则到新娘家表达谢意。迎接新娘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同下驾驶花车迎接新娘。途中两车相交时,新娘的兄弟将新娘抬上新郎的花车,俗称“插车”(因满族习俗不同)不同地区,也有新郎和迎亲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有的地方有“风俗不准迎亲”的说法)。新娘到了新郎家,换车坐轿子。花轿落地后,新郎要射三支假箭。新娘头戴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院中摆好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头,俗称拜北斗七星。 ,即祭祀天地。拜完后,天地桌撤去,新娘进入临时帐篷,称为坐帐。坐在帐篷里,“打开脸”,换个发型。坐进帐篷后,新娘跨过马,进入洞房后,新郎用鳞梁将其除去。他摘下头巾,扔到屋檐上。夫妻俩喝了一杯酒,给儿孙吃了河西面和糕点,大家就举行了婚礼。结婚当晚,新郎新娘要祭拜祖先。结婚后的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包烟敬茶,拜宗族,认长辈,谓之大小之分。一般来说,婚礼后三天,新人会回到女方家拜见女方的家人和祖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称为异月住。这时候,婚礼已经结束了。
这些复杂的婚姻程序在当今满族居住的地区已被简化并与现代形式融为一体。例如,跳上汽车已经演变为年轻男女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循环车,每辆循环车都有一个婚礼团队陪同。他们从自己的家开始。途中相遇,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一起前往新郎家。还有对祖先的崇拜,有的地方演变成了新婚夫妇祭拜父母的习俗。虽然有所变化,但仍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此外,满族的婚姻仪式根据居住地区的不同也略有不同。它们并不完全一致,但主要流程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颇为特殊。男孩会在门的左边挂弓箭,女孩会在门的右边挂一块彩布,家人会给她一辆汽车。婴儿出生三天,亲朋好友都会送来贺礼,俗称“母乳分娩”。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月圆之时,宾客们应受邀“作满月”时,须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第100天,用从各家获得的彩色布条制成一把锁,称为挂锁。当孩子一岁的时候,要举行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到了16岁,男孩就剃光头,女孩则盘发髻。至今,东北满族聚居区仍保留着“喂奶”、“洗三遍”、“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丧葬习俗
满族丧葬以土葬和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满族入关之前,火葬是主要方式。这主要是由于他们频繁的迁徙。另外,清初八旗将士也有不少战死,尸骨不方便送回。离开他们的家乡,所以他们经常被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由火葬和土葬并用,变为以土葬为主。葬礼是死者生前披寿衣,一般是长袍或马褂,数量为单数。鬼魂在屋内悬浮,一般在7天内。用木板做一个丧床,头朝西,脚朝东。灵旗由约3尺的红布制成,饰有黑色流苏,悬挂在庭院的高杆上。满族使用的棺材形状特殊,上部凸起,上宽下窄,称为“旗材”。
哀悼期间,全家人哀悼并举行追悼会。下葬时,棺材内会放入金银。穷人则用金银箔锭代替,口中放铜钱或玉石。灵器放置在院内的灵棚内。丧事可选择农历的某一天,有十六行、三十二行、六十四行运灵。葬礼结束后,感谢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并请他们吃饭。下葬后,每隔7天去坟墓烧纸一次,连续7次。到了百日就要烧百日,到了周年纪念日就要烧周年纪念日。满族烧纸是将纸折成口袋形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包括扫墓、烧包、安佛坛。近30年来,满族丧葬以火葬为主。不过,祭祀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比如清明节烧荷包、插佛坛、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纪念等,都还是老样子。
标签oos
满族有很多禁忌。亵渎神灵和祖先是不允许的。比如满族人重视西方,祖宗的盒子就放在西炕上。西炕内不得居住,不得放置杂物,更不得有不敬行为。不准打狗,更禁止杀狗、吃狗肉、戴狗皮帽子,外国人也不准戴狗皮帽子进屋。相传努尔哈赤曾对他的族人说:“山里野兽多,可以猎食,但从今以后,不准吃狗肉,不准穿狗皮。”死了,一定要埋葬它,因为狗懂人性,能救救世主,是正义的狗。” “从此以后,爱狗、敬狗就成了满族的风俗。另外,满族不但不吃乌鸦肉,而且还有喂乌鸦、祭祀乌鸦的习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