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1、饮食习俗 元代以前,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他们的食物结构比较简单,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也吃青稞炒面。元明以后,土族经济逐渐转向农业经济,饮食以青稞、小麦、薯类为主。 2、丧葬习俗 3、禁忌习俗:忌食圆蹄牲畜(马、骡、驴)的肉;避免在牲畜圈内大小便,影响牲畜的生长。 1、“勤劳、忠诚”是土族人留给世人的基本印象。史书中早已记载,土族“民风淳朴,风俗浓厚,人性坚强慷慨”,“勤劳耕作”。 2、团结互助、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ty在土族地区广泛流行。土族人常说:“客来福来”。迎客礼仪 1、土族一知道有客人来,就早早准备好酒具,在村前的村外等候。客人到来后,恭敬地给每位客人敬上三杯酒,称为“下马酒”; 2、客人到家门口后,再次倒三杯酒,称为“拜访结束三杯酒”;当客人进屋坐上炕后,主人就要给每人敬三杯酒,这一次称为“三杯酒吉祥如意”。

土族的婚礼和习俗?

土族婚礼习俗

婚礼前一天,男方请两位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纳什金”(即新郎)下午来参加婚礼。结婚礼物和新娘穿的衣服。他们身着服饰,佩戴珠宝,牵着一头白色母羊(土族婚礼象征纯洁和财富)到女方家结婚。这时,女方家人故意不给纳什金开门,阿姨(年轻女子)给纳什金唱起了甜美的《花儿》,并请纳什金对唱。她还从门顶向纳什金泼水以示好运。直到阿姨们哑口无言,或者无话可说,女人才愿意开门,邀请纳什金到她家去。

然后新郎给公婆敬哈达,拜神拜佛,然后到炕上喝茶吃饭。这时,阿姨们聚集在窗前,唱着结婚歌曲,气氛热烈欢快。然后阿姨们冲进屋里,带着已婚的亲戚到院子里或麦田里跳“安招”舞。整个婚礼演出一直持续到深夜,涉及歌舞近20种。土族婚礼是一场美丽的歌舞仪式。

第二天天还没亮,新娘就盛装打扮,头上蒙上层层美丽的彩色纱巾,上了马。新娘的亲戚在院子里撒了一把红筷子,母亲把新娘的衣服扔出墙外,表明姑娘已经出嫁了。

土族姑娘的结婚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小出小进”,一种叫“大出大进”。所谓“小出小入土婚礼”,是指新娘到夫家后才改变发型。这种方法比较复杂,也比较庄严。所谓“大出大进”,就是在娘家改变发型,到夫家后立即祭天拜地。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也不那么麻烦。在“小“出小进”婚礼法,新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坐在“经卷”上,即正房的桌子上,摆有“经卷”、柏树枝、佛灯、牛奶、红依次摆上筷子、茯茶、五谷、羊毛等九种吉祥物品。纳什金在大殿前唱起歌曲《伊姐姐》,用力甩动棕色衬衣的裙摆,新娘被她抱在怀里。兄弟们踩着白毡或红毡,沿着院子里的圆槽走了三圈,才出去上马。在“大出大进”的结婚方式中,纳什金不需要唱“彝”这首歌。新娘穿好衣服,由母亲或姐妹陪同,绕圆形槽三圈,然后出门上马。新娘的姐姐担任伴娘,妹妹担任伴娘,前往夫家。 . 伴娘们会随伴娘一起回去当天就出发,而伴娘则要等到婚礼后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家。

新娘在迎亲和送别亲友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门口。首先,新郎手持酒和哈达上前接新娘下马。在他的身后,每一步都站着一名少女,手持酒杯和酒瓶,为送新娘的宾客们斟酒。当新郎和新娘进入土族婚礼时,有两个年轻妇女在他们面前拉着一条红色或白色的毡子。新郎和新娘紧随其后,男左女右,抱着一个红布做的布娃娃,并肩慢慢走进去。露台。

如果是“小出小进”,新娘就要到灶神那里,被选中的女子梳头、换发型、穿新衣、张嘴。开幕式上,一位女士何还预先选好,拿着一根缠着红线的擀面杖,在新娘子面前绕了几圈,说道:“新娘子,新娘子,请说金言,不要在外面说话,你说什么?”外面说的就不说了。”在家不要乱说,管好自己的嘴,免得惹事生非……”

戴上后,拜天地,新郎新娘必须连续行四礼才可进入

然后感谢媒人,土族称之为“瓦日瓦麦拉”。人们聚集在媒人周围,唱歌感谢媒人,向媒人敬酒,喂媒人炒面,放上炒面。额头上涂了黄油,请洪仁切和媒婆到楼上,设宴招待。以前土族婚礼一般不做饭,以酒肉为主,现在摆了八道菜。就像土汉的宴会一样,非常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