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察白歌节

察白歌节是贵州布依族的一大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来自四面八方的布依族青年男女聚集在兴义县察百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浪哨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和爱情活动。当他们吹口哨时,他们必须互相扔糠袋。包袋上饰有许多刺绣流苏。当它们抛起时,就像五颜六色的蝴蝶在天空中飞舞,非常美丽。

2.端午节

端午节是贵州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举行。这时,河边聚集了数千身着盛装的人们。 ,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祭祀活动。比赛开始,数十条龙蟒乘风破浪前进,海峡两岸锣鼓齐鸣,礼炮齐鸣,观众席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等活动。晚上,热闹还没结束,青年男女就聚在一起唱歌,抒发真情。

3. 4月8日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奴”的传统节日。

相传,很久以前,苗族人民在繁华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进攻,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领他的人民奋勇作战,给了入侵者沉重的打击。但最终寡不敌众,于第八日不幸身亡。四月八日,葬于“甲八石”(今贵阳)。 (靠近城市喷泉)。

为了纪念英雄“亚努”,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贵阳市的喷水池前。

届时,喷泉旁红旗飘扬,人们蜂拥而至,吹笙吹笛,对歌,耍狮子,耍龙灯,打球,并参加武术比赛。青年男子芦笛比赛非常有趣。他们一边演奏簧管,一边表演快速旋转、短步和倒立等技巧。入夜后的贵阳城及喷泉区灯火通明,犹如白天,到处歌舞升平,一派欢乐景象。

扩展信息

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都喜欢年轻,强调优雅。女性大多是w耳裙和爱银饰。男装主要有双排扣上衣、阔腿裤、头巾等。各民族的服饰、头饰各具特色。

苗族

仅贵州一地的妇女服饰就有上百种。一般来说,他们追求华丽、色彩,同时又朴素,以刺绣、十字绣、蜡染为主要工艺。佩戴珍贵的银首饰让你看起来富丽堂皇。冬季,男子头上戴头巾,穿无领、大袖、阔腿的衣服,并用腰带裹住身体。

布依族

妇女多穿饰有栏杆图案的短袖长裤,有的还着裙子。我喜欢蜡染、领子、肩部、装饰等。男式款式简单,与汉族的大致相同。

侗族

侗族的服饰有南北之分。服装南方接近古代,妇女穿裙子、发髻、打底裤;北方一般穿短衣长裤。彝族:身穿长袍,头裹头,身着浓绿、黑色,饰有刺绣。水族:妇女着长裙、头带、围长围裙。土家族:妇女着左袄,头上扎发髻。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贵州民俗

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1000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场所1000多个。

著名的有苗族的“姐妹节”、“四月八日”、“端午节”、“芦笙节”;布依族的“察白歌节”;侗族的“歌酒节”、“赛马节”d 彝族“火把节”;土家族、仡佬族的“吃新节”,水族的“端节”、“毛节”等。

贵州是歌舞的海洋,民族歌曲丰富多彩和舞蹈。

苗族有高亢激昂的“飞歌”,低背、委婉、优美抒情的“幽芳歌”和古朴庄重的“古歌”、“饮酒歌”;侗族的“大歌”声音洪亮雄浑,旋律庄重,音域宽广,体现了侗族坚强、豪迈的性格。 。

黔南、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舞蹈有数十种。歌曲有大调、小调、大调、小调等,注意押韵。有句话说:“歌有韵,无韵也”。 “歌曲”。水族的铜鼓舞、斗牛、舞狮、舞龙等也颇具特色。积极的。黔东北土家族爱唱歌,包括婚歌、婚礼歌、饮酒歌、情歌、劳动歌、祝福歌等。

民族戏曲是民族风情的精髓,主要包括苗族高台戏、侗戏、布依戏、傩戏等。氐戏、傩戏被誉为“古代戏剧活化石”。以芦笙乐舞为代表的“笙文化”,特别是无伴奏的侗族歌曲,在国际乐舞舞台上备受推崇。

以雷山朗德村为代表的铜鼓文化不仅是青铜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在那里可以欣赏到“铜鼓坪”和“芒铜芦笙铜鼓”。融合了“鱼文化”、“鼓文化”、“笙文化”等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少数民族歌舞风格独特,堪称世界奇观。中华民族文化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