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春节民风大同小异。陕西民风淳朴,春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第一天。古代的“年”并不是腊月二十九、三十,而是“腊月”,后来称为“腊八”。南北朝以后,蜡祭移至岁末。民国时期,改用公历为阳历,农历的“年”称为春节。因春节一般发生在“立春”之后,故称春节。
陕西人至今仍称春节为“过年”,并流传着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古代有一种猛兽,名叫“年”。什么时候每当寒冬临近,新年临近,它就会出现。它们出来吃人,让人不安。在与“年”的战斗中,人们发现这种凶猛的野兽最怕火和噪音,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 “年”一出现,他们就点起火,扔进竹节里。大火熊熊燃烧,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就逃得无影无踪。后来,新年团聚逐渐形成。除夕夜熬夜、挂红灯笼、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风俗习惯。
陕西农村的腊月二十三是新年的开始,过腊月二十三被称为“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称为“祭灶”,意思是祭祀掌管吉凶的“灶王爷”,以提供食物。e 食物和衣服。新年过后,人们开始准备过年。普通农民,杀猪杀羊,磨米磨面,做点豆腐,买菜,挂粉丝,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是关中人们蒸馒头的时节。家家户户都有几筐馒头,正月十五以后就要吃。有“正月十五之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们上街给老人和孩子买衣服鞋子,老人则购买红纸、年画、鬼币、白麻纸等新年礼仪用品。
大年初一,陕西无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乡,都要“扫屋子”,城里人喊打扫卫生。每个房子都必须有窑前、后、里、外都要清理干净,连边角都要清理干净。窗户又贴上了白纸,贴上了红色的窗花。除夕清晨,家家户户贴春联、门神,屋内挂年画。新的一年终于到来了。
腊月三十的晚上叫“除夕”,也叫“除夕”。这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日子。外地的亲人纷纷赶回家与亲友团聚。晚上,家家户户都点灯(有的甚至在院子里、田里、坟墓里生火),放鞭炮,熬夜到半夜,称为守夜(年)。否则,这一年就会变得不好或不吉利。熬夜的主要活动就是包饺子。全家人一起坐在城里。擀面皮,包馅,欢声笑语。新婚的儿媳妇和女婿“回家”,蒸20个礼包,带4包厚礼(糖、烟、酒、零食)去看望父母。他们当天就回来,并不住在父母家。有“正月无空缺”的习俗。过年期间,各村都组织敲锣打鼓、唱戏唱歌、文艺体育比赛等活动,十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