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的特点或习俗
文化艺术
苗族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一是用于镶边衣服、半身像的锦边,苗语称“修”。第二种是锦带,宽2~3厘米,用作裤带、包带、吊带等。青年男女谈恋爱时,姑娘们常把自己精心编织的锦带送给恋人。三是锦纹,苗语称“纶”。锦板多用作背、背带等。
蜡染也是苗族著名的传统工艺。苗族染色的图案是苗族妇女的天才创作。它们是他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代表着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在苗家人看来,蜡染艺术是美丽的象征,是爱的表达。他们不仅应该自己推广它,而且还愿意将其传授给其他人。也许这就是原因蜡染艺术漂洋过海,传播到国外。
芦笙是苗族、瑶族、侗族最重要的传统乐器,其中以苗族使用最多。苗族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吹芦笙,伴以舞蹈,规模宏大、雄伟,并因此而闻名于各民族。
民俗风情
苗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姑节、芦笙节等,但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还是苗族的节日新年。
各地庆祝苗年的时间不同。融水、三江、龙胜地区的苗年通常是农历十一月初五。苗年盛大、热闹。除祭祖、宴饮外,还举行各种活动。过年的时候,全家人都熬夜。吃完饭后“过地宴”(苗家人与阴间祖先共同享用的团圆饭)和过年,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祭龙潭、祭田娘娘、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求丰收是
苗年活动的一大主题。
苗族人过年的食物多种多样,有米、糯米糕、肉(酸肉)、鱼(酸鱼)等。
还有一种特殊的食物叫“辣椒骨”。其味香辛辣,可增进食欲、驱风散寒、预防和治疗感冒。是苗族家庭的常见食品,也是招待客人的上佳佳肴。
同胞过春节没有统一的日期。它通常在“毛泽东”(rabbit) 农历十月的一天。有时几个村子联合起来,有时按排列顺序轮流轮流,往往持续一个月以上。节日前,家家户户都准备好酒、肉、鱼等食物,每个人都要准备新衣服。
节日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主要活动有斗牛、赛马、跳芦笙、聚会等。第一天,给牛喂食、装饰,并牵到斗牛场。每个村庄都有一个传统的斗牛场,周围的山坡是天然的看台。斗牛时,常有五六千人饶有兴趣地观看。
斗牛结束后,各家收集的好酒被抬到了会场中央。人们一边喝酒,一边随着芦笛的节奏跳舞。年轻人常常坐在山坡上吃喝。
年轻人喜欢参加“旅游”活动。年轻的男人们到村里去唱油坊歌。年轻女子闻声相邀,出来唱歌交际。通常,本村的姑娘和外村的小伙子对唱,互相询问,用歌声表达爱意。分别时,他们互相赠送礼物,有的从此成为终身伴侣。
苗族妇女的节日服饰,除银席、银袋、插针、插花、银项链、耳环、手镯外,特别注重绣有彩色图案的新衣。有的姑娘穿上六七件新衣服,炫耀自己的编织、刺绣技艺。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有大量美丽的诗歌和传说流传至今。 “飞歌”享有盛誉。主要乐器有:芦笙、木鼓、琵琶其中以大鼓、铜鼓最为著名。饮食:喜欢吃酸菜和腌制食品。主食是玉米、小麦和红薯,他喜欢喝酒。苗族不吃狗肉。主要节日有芦笙节、苗年、4月8日、端午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