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侗族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对于居住在贵州、湖南的侗族同胞来说,春节期间流行一种名为“侗年”(又称“芦笙节”)的群众性活动。这种活动与汉族的“集体祭祀”类似,但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通常是由两个村庄双方同意组织的。两队在广场正式举行了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村的观众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其乐融融。
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侗族有什么民族特色? ? 侗族(一)
民族名称
公元六世纪至九世纪,现今侗族居住的少数民族地区将其所辖地区称为“侗”或“西东”。这是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有编号。该地区的一些村庄仍然在打电话编为“东”。这个名字逐渐成为他们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统称为“侗族”。
人口分布
截至1990年,侗族总人口为251.4万人。
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
历史渊源
侗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的一支)。
远古时期,侗族的祖先原居于广西梧州。后来,一部分人东迁到了贵州、湖南;一部分人东迁到了贵州、湖南;其他人则迁往广西定居。 12、13世纪,部分江南汉人因战乱迁入侗族地区; 14世纪,大批汉族农民从江西迁入; 14世纪末,侗族地区驻军,士兵大多是江西汉人。
以上大部分移民及部队后来就融入了侗族。
语言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族。分南北方言区,但差别不大。如今,大多数人都会说汉语,有些地方还全面讲汉语。侗族原本没有自己的文字。 1958年,他们根据拉丁字母设计了书写方案,但没有实施。现在基本讲汉语
侗族(二)
宗教文化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尤其崇拜女祖“萨姆”,每个村寨都建有“萨姆庙”或祭坛来崇拜她。
有些地方受汉族影响,仍然信仰一些汉族神。相信灵魂不朽。佛教也传播,也有尼姑寺院,但信仰的人不多。基督教和天主教也随之传入,但信徒不多。
侗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素有“诗歌之乡、歌的海洋”之称。侗族山歌、夺叶舞、芦笛舞、侗戏、斗牛等都是侗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
风俗社会
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唱歌、坐月子,婚后有“不出夫家”的习俗。男女青年可以自由互动,来访的男青年大都以此为荣。年轻人走的时候,每人都提着一盏灯笼。谁晚上挂的灯笼多,说明谁的女儿优秀,父母也很自豪。
节日期间,男女对歌,表达爱情。
男士穿双排扣或右前襟衬衫,戴大头巾;女士穿大胸无领上衣,裙子、腰带、紧身裤、头带和长辫子。
以稻米为主食,山区多吃糯米。他喜欢喝酒,喜欢酸辣口味。油茶、生鱼、酸菜鱼是自食、待客的最佳佳肴。
大部分地区的侗族人民过春节,有的地区选择十月或十一月的某一天“过侗年”。 4月8日或6月6日是祭牛节。节日期间,让牛休息,并提供鲜草、糯米等食物。新食节一般在七月举行,向祖先献上新米和新鱼,祈求五谷丰登。
老人去世后,男人必须剃光头。男女双方都要用水清洗尸体,然后穿戴整齐,口中含银,以免被铜铁附体。
服丧期间,禁食肉食。素食作为孝道的一部分,并进行丧葬。
经济方面,以农业为主,以种植水稻为主。还有一些林业,出产的杉树非常有名。民间工艺比较发达,鼓楼、风雨桥都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苗族共同建立自治州,建立三个独立自治县,与苗族、瑶族、壮族共同建立各民族自治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