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的“削利”做法是千年文化还是坏习惯?继承还是抛弃?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亲人去世时,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水族、苗族会为死去的亲人举行葬礼,俗称“割礼”。
所谓“割”,是指在死者葬礼当天,在空旷的场地上,蝶里先生将酒、水、刀头(猪头)等祭品放在器皿上,并烧香。他拿着蜡烛,低声念叨了几句,然后让人把牛拴在木桩上。时间一到,两名手持亮刀的砍刀在周围众多围观者“哟哟”的欢呼声中接连砍出。砍断了牛的脖子。
一开始,那头被数尺长的绳子紧紧拴在鼻环上的牛突然疼痛起来,向木桩跑去。一把刀。牛无路可逃,被砍得血肉斑斑。场面十分惨烈。
牛被刀砍手折磨一德尔无拘无束地延长“切割”时间。被刺了近百刀后,牛因失血过多、体力不足,逐渐跪倒在地。这时,目光锐利的菜刀一击就把牛头砍了下来,牛当场死亡。
如果你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水族馆“砍杀”葬礼,一定会被其中的血腥场面所震惊。这些场景会让您感到非常害怕,甚至晚上都无法入睡。 。
然而,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恐怖的场景。男女老少都站在“切割”周围,面无表情、心潮澎湃地观看着整个过程。
“切”结束后,死者家属请来帮忙的厨师赶紧将牛剖开,清洗内脏,将牛肉切入锅中。不到一个小时,一盆盆香喷喷牛肉被送到客人的餐桌上。
这种“剪钱”习俗流行于贵州都匀的丰河、吉昌、洋河、三都、独山等地。据说已经传承了1000多年。
“削减利润”是浪费金钱和人力。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农村还比较贫困的时候,水族的一位亲戚去世了。为了尊重世俗,他们到处借钱。购买有明确线索的牛可以“割利”。
可用于“割利”的牛的价格特别高,高出的价格几乎是普通牛的三分之一。因为毛长得好的牛太少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走遍千山万水,不远千里去寻找这种牛。为了祭祀自己的亲人,真是“牛”难求啊!
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好转了,但“削利”的风俗仍在继续,甚至愈演愈烈,攀比之势越来越严重,场面越来越大。
有些兄弟多的家庭,一旦父母去世,就会对父母大发雷霆。不仅牛、水牛,连马也被砍倒。这些用作祭祀的大型动物,每只动辄就花费数万、数万。牛马总数达10万余元。
“砍”的场面血腥惨烈,但却从古至今流传至今。虽然有“古之不灭,古之不复”之说,但在我个人看来,这种习俗应该改变。
如果真想用牛马祭祀已故的亲人,可以杀掉或者锤打,就像杀猪一样,一刀杀掉,这样阿尼玛就可以了。可以减少挣扎的痛苦,完成自己的使命。
“砍钱”是几千年文化的传承还是坏习惯?我们应该继续还是放弃?欢迎大家讨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