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地域风光、饮食习惯
傣族,在民族认定前又称白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与白埔、百越的云南、越族有亲缘关系,与缅甸的掸族、老挝人、老挝主要民族、泰国人有亲缘关系。主要民族傣族有着历史文化渊源,其语言和风俗习惯也与上述民族接近。主要分布: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在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原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也有小团体或分散的活动。傣族的枝干。散布于云南大部分地区。傣族一般喜欢居住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他们大多居住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河谷和水坝附近。西双版纳有景洪坝、勐海坝、勐哲坝、勐龙坝、勐罕坝。有孟欢坝(芒市)、门纳坝(盈江)、孟茂坝(瑞丽)、德宏坝。蒙地坝(梁河)、蒙湾坝(龙川)等。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傣族人口为126万。傣族历史悠久,与壮东语系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傈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民族关系密切。他们都是“百越”族的后裔。他们有着共同的地理区域、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民族特色。在语言上,他们还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单词和语法结构相同。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与缅甸掸族(傣族)、寮国主要民族寮族、泰国主要民族泰族、阿洪傣族有渊源。在印度阿萨姆邦。世界上傣族(泰族和掸族)总人口超过6000万。大多数傣族自称“傣”、“台”,也有部分自称“闪”、“阿萨”。宗教信仰:傣族几乎全部信仰上座部佛教。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去藏室受戒修行,每年参加三个月的闭关念经礼佛。傣语中佛教被称为“Sasanna”,乔达摩·悉达多(Gautama Siddhartha)、释迦牟尼佛被称为“Gondama”。在西双版纳、景谷等地,傣族男子要出家一段时间,学习傣语、佛教、天文地理等。n 佛教寺庙。人们认为只有进了寺庙出家的人才能算是开悟了。所以,只有出家的男人才能赢得女孩子的青睐。一个富裕家庭的男孩,七八岁就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盛装打扮,在亲人的护送下,嬉戏玩耍,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走进佛寺时,他们感到自豪,因为自己开始受到佛陀的庇护,能够成长为有成就的人了。然后他们剃光头,穿上袈裟,开始从容地念经、学习文化、谋生。现在,因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小男孩白天上学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到佛寺学习傣族文化,非常辛苦。有些人还读过高中或大学毕业后,你可以开始工作,然后休息一周或一个月去修道院学习。回国后,他仍被视为“康郎”,即还俗的和尚。德宏及周边地区的傣族人到寺庙出家然后还俗的现象并不常见。民族历史 中国民族邮票系列——傣族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傣族的祖先自古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及其他省区的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以及班清、北碧、黎府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物近年来在泰国等地,地下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各傣族的祖先古代的族群居住在从四川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云南东部至伊洛瓦底江上游及印度玛尼坡沿线的广大弧形地区,即中国的大部分云南、广西、部分地区。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以及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印度阿萨姆邦的广大地区逐渐向西南迁移。他们是最早种植水稻和使用犁的人。史书《大宛史记》和《张骞汉书》都有傣族的历史记载,都把傣族称为“滇越”。 《后汉书·和地本纪》等书中称傣族祖先为“善”或“善”。魏晋时期,傣族被称为“辽”、“九辽”、“越”、“蒲”;唐宋时期,傣族被称为“金牙”、“黑牙”、“膝牙”、“秀牙”、“秀牙”。 “面条”、“绣花”红脚”、“白衣”等;元、明、清时期,傣族被称为“白彝”、“白彝”、“伯彝”、“排彝”等。名字都是别称,傣族自称“傣”。不同地方的傣族自我认同存在差异。民族文化日历 傣族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傣族文献,包括古代贝叶文献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与公历的时代相差638年,即公历639年为傣历元年。历为阳历年,月为农历月,傣历分为三个季节,一月至四月为冷季,五月至八月为热季,九月至十二月为雨季。每三年九月为闰月,此历仍泰国、缅甸等地使用。文学 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展的时期;二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展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说、歌谣形成和繁荣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故事和叙事诗的兴起和繁荣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发展时期。著名的《傣族古歌》共收录傣族古歌30首,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关于天地起源的神话有“英巴开天地”、“古莲花”、“火烧天”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有“葫芦人”、“葫芦人”等。生蛋》、《人果》、《土泥人》等,洪水神话有《葫芦传人族》、《图腾神话有《鸟女》、《象的女儿》、《神牛的女儿》等。史诗有《巴塔玛伽抱商洛》、《扁扎贡帕》(《古莲》)、 《薄木过》、《世间万物本源》。英雄史诗有《立寿》。歌曲主要有情歌、风俗歌、劳动歌、童谣等。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长篇叙事诗。佛教的传入和傣文的创造,为叙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傣族民间艺人接受、翻译、传播外来佛经、文学。他们还吸收傣族民间故事,创作了大量民间叙事长诗。据考证,阿銮叙事诗(即以佛陀本生经为核心内容的佛陀转世修行故事)多达550首。一般来说,常见的傣族叙事诗有《金蛙阿露》等。安》、《口袋阿鸾》、《大叶阿鸾》、《金羚阿鸾》、《香谷阿鸾》、《酸鱼阿鸾》、《十二公主的眼睛》、《狼堆汉》、 《朗嘎斯河》、《香梦》、《赵树屯与南马诺那》、《额宾与桑洛》、《金冠》、《三牙象》、《七头七尾象》等作品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戏剧傣剧 傣剧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剧种之一。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傣剧起源于傣族歌舞表演和具有一定人物情节的佛经。后来吸收了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雅土司衙组织了全国第一个傣剧班。德宏的历史。很快,傣剧就传到了德宏州其他地区,德宏州的十个土司衙门都成立了傣剧班子,修建了戏院。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传播到民间,涌现出一大批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 1960年,第一个专业表演团体泸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编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阿宾与三罗》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演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明珠”。除了德宏州傣剧团等专业团体外,几乎所有较大的傣族村寨都有业余表演队。目前傣剧基本只有老年人喜爱,年轻人因为看不懂,兴趣不大。傣剧传承的困难日益凸显[1]。民间歌舞 傣族民歌节奏灵活,曲调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腔调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和装饰音较多,瑞丽民歌活泼爽朗,各具特色。舞蹈种类较多,动作和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动物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拟人化。孔雀舞不仅源于对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而且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以其孔雀舞蜚声海内外。节日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族新年)是傣族最具特色的节日。这个节日是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农历四月公历。泼水节这天,人们拜佛。女孩们用盛满鲜花的水洗净佛尘,然后互相泼水,互相祝福。首先他用手和碗泼水,然后用盆和水桶,边倒边唱。越倒越激烈,鼓声、锣声、水花声、欢呼声不绝于耳。泼水节期间,要举办赛龙舟、放花灯、放灯笼等传统娱乐活动以及各种歌舞晚会。民居 傣族居住的竹楼是吊脚楼的一种。竹楼近似方形,由数十根大竹支撑,悬空楼板;屋顶上覆盖着成排的茅草,竹墙有很大的缝隙,以便通风和透光。屋顶两侧的坡度为非常大,呈A字形。竹楼分为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杂物堆放。这里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衣着:傣族男子一般着无领有袖衬衫和长裤,头上缠白布或蓝布。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差异较大,但基本都有扎发、筒裙、短衫的共同特点。筒裙长至脚部,衣服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部,袖子长而窄。饮食 傣族以稻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鲜米放入竹筒中,加水,在火上烧烤。味道香浓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的特产。唐代就销往中国各地,清代又到东南亚、南亚。现已进入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市场,成为国内外知名茶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十分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是著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对外开放。人们可以参观大自然的宝库,领略浓郁的亚热带风情。编辑本段历史沿革:我国于1953年1月24日设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后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53年7月24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4年6月16日)、耿马傣族和佤族自治县(1955年10月16日)、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s 县(1980 年 11 月 25 日)。编辑本段国民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傣族社会是一个从封建领主经济向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京东、新平、元江等地区,傣族与汉族混居,吸收了汉族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生产力迅速发展,较早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傣族人民直接遭受国内外地主阶级的迫害。以及国民党政府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西双版纳、德宏等边境地区傣族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西双版纳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封建领主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傣族人民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和当家作主的权利。西双版纳傣族1953年成立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 1953年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自治州。1954年至1980年,孟连岱先后设立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县。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他们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土地改革和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经济文化的伟大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大力建设水利工程,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粮食产量翻了一番。享誉海内外的“普洱茶”生产发展迅速。西双版纳成功种植橡胶树,橡胶生产取得突破由于显着增加。当地和农村工业发展迅速,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制盐、食品加工、制茶、压糖、制胶等厂矿企业相继兴办。勐海茶厂、努江巴糖厂、西双版纳景德厂、德宏州新华厂、芒市机械厂等均为云南省知名企业,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特别是电力工业发展迅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各乡镇已建成数百座小型电站[2]。 20世纪50年代以前,傣族地区交通十分拥堵。如今,县城已实现汽车通车,大部分乡镇、村庄都修建了公路。开通昆明至思茅、昆明至保山的民航航线。手工艺品我工商业服务业得到较大发展。各地建立了小学,也相继建立了多所中学、中等职业学校。许多学校用傣语教学。西双版纳、德宏自治州都有傣文报纸、傣文广播,并翻译出版了各类书籍。新中国成立前,傣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盛行疟疾、霍乱、伤寒、鼠疫等10多种严重传染病,尤其是疟疾。大部分傣族人民缺医少药;医院、卫生防疫站、疟疾防治中心、妇幼保健机构迅速建立。乡镇设有卫生院(机构),许多村设有医疗站。瘟疫已经发生了疟疾、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早已被消灭。人民健康水平显着提高。 。编辑本段民族节日 傣族的主要节日有傣族新年——泼水节、夏居节(关门节)、夏居节(开门节)。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它发生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有祭祖、堆沙、泼水、扔沙包、赛龙舟、燃放烟花、歌舞嘉年华等节目。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这个节日傣语称“桑坎比买”。当时,拜佛,大摆宴席,招待僧侣、亲友,互相泼水祝贺。如今,由于泼水活动是傣族过新年的主要内容,这项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称“金瓦”,意为佛入寺。云南傣族的传统宗教节日,从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持续三个月。相传,每年傣历九月,佛陀都会到西方向母亲说法,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回到人间。有一次,佛陀去西天说法时,成千上万的佛教徒下乡说法,践踏了人民的庄稼,使生产延误。人民共对佛教徒十分不满。佛陀得知此事后,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当佛陀到西方传法时,他都会把所有的佛教徒聚集在一起,规定这三个月里不许他们去任何地方,只能忏悔以弥补以前的罪孽。因此,人们称其为“关门节”。 “开门节”,傣语又称“楚瓦”、“好瓦萨”,是我国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信仰上座部佛教的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源于古代佛教在雨季安居的习惯,与佛教在中原的复兴有异曲同工之妙。时间是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大约是农历九月中旬)。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雨季的结束和禁忌的解除闭关节以来男女婚姻。从现在起,青年男女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当天,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前往佛寺礼佛,供奉食物、鲜花、蜡棒、钱币等供品。祭祀完成后,举行盛大的文化聚会,庆祝闭关节以来斋戒的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飞升、点孔明灯、歌舞等。年轻人还会提着各种鸟、兽、鱼、虫等造型的灯笼在村子里跳舞。此时,稻谷收割完毕,因此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编辑本段民族禁忌禁止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子、披头散发入村;进入傣族竹屋,必须在门外脱鞋轻轻地走进去;您不能坐在火坑的顶部或跨过火坑。您不能进入主人的内室或坐在火坑的门槛上;火坑上不能移动鼎,脚不能踩火;在家中吹口哨或剪指甲是禁忌;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在枕头上;晒衣服时,上衣应在高处晒,裤裙应在低处晒;进入佛寺要脱鞋,忌触碰小和尚头、佛像、长矛、旗帜、旗帜等一系列佛教圣物。不要大声喧哗。 【西藏】藏族是居住在中国境内主要讲藏语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中国人口约541万人(2000年),主要从事畜牧业家业和农业。此外,藏族还分布在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家。藏族自称“博德巴”,中文名称“藏”源自藏语“藏语”“藏语”。仓这个名字的原意可能是“雅鲁藏布江雅隆仓布流淌的地方”。民族概况分布地区 藏族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海海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阿坝州四川省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藏语是汉语名字。西藏藏语称“番”(音博),居住在这里的藏族人称“西藏”为藏语。我自己“番巴”,意思是农业人。 “番巴”按地域不同分为“斗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维巴”(拉萨地区)、“康区”(川西地区)、“安多”。 “曾”(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医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究炮制工艺,这对于兽医来说尤为独特。主要医学著作有《四续医方》等。算术可以预测日食和月食以及最近的当地天气。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西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藏族人民的祖先自古就居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人民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繁衍生息。阿科据中国历史记载,藏族属于汉代西羌族的一支。当时甘肃、青海地区的西羌部落与汉朝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西藏有“法羌”(法,古音bod)、“唐雅”等部落,与甘肃、青海部落有交往。据藏族史书记载,吐蕃王室的祖先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砻河谷。他是“六牦牛”部落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之前已经传承了二十多代。 “六牦牛”部落刚出现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但在最初几代首领的母子名字中,仍能看到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公元六世纪,山南所谓的“西布野”部落的首领与邻近的三个部落结成联盟。贝斯并尊他们为联盟的领袖。当时,西藏有“羊通”、“蓬波”、“苏皮”、“工布”等10多个民族,全部已进入奴隶社会。雅龙部落的首领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称为“赞普”(王),并建立了一个奴隶制王朝,自称“博”。 7世纪初,雅砻部落首领兼并了达布、工布、娘布、苏必等部落。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整个西藏地区,建立首都洛索(今拉萨)。吐蕃王朝。他开始编写藏文和藏历,制定法律、度量衡,设立各级文武官员。全境分为四大军政区,在西藏建立了一个奴隶王朝,在西藏称为“吐蕃”,汉文称为“吐蕃”。公元641年,赞普松赞干布玛封为唐文成公主,被唐朝封为西海郡驸马。公元710年,喜德祖赞迎娶唐朝金城公主。由于与中原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藏族社会逐渐发展,藏族与汉族的差异也随之显现。翻开了文化交流史上的新篇章。但从9世纪末开始,吐蕃内部矛盾逐渐加深,藏区陷入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形成了“阿里王室”、(后藏)“亚泽”王室、(山南)“亚龙觉阿”王室和(前藏族)“拉萨王世系”等。他们都是独立工作的,不属于彼此。有时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互相侵略、掠夺,战争频繁。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盛行。受到藏族地区各阶层的欢迎,并逐渐渗透到藏族社会的各个领域。佛教上层往往与地方领袖联系紧密,互相利用,在西藏历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宋代,西藏地方政府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一些地方领导人被中央政府授予爵位。 “茶马贸易”等藏汉贸易有了很大发展。元朝时期,藏族地区正式纳入祖国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初,设立总治院(后改称玄奘院),管理全国藏区的佛教僧侣和军政事务。这是中央政府在西藏正式建立的开始。宣威十都元帅有3个元帅官藏区辖区,分别管辖西北、西南各省藏区和藏区。另有13万户衙门,统一管理地方军民政教事务。元朝中央政府多次派员到维藏进行土地统计、人口普查、设立驿站、确定赋税、重新制定服务制度等工作。中央颁布封地文书,确定各地封建领主对各自庄园的占有情况,并颁发印章,规定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力。与此同时,元朝中央政府在藏区颁布了刑法,在战略要地驻兵,拉开了中央政府对藏区的全面治理的序幕。明朝继承了元朝对藏区的管理制度作为。除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外,西藏佛教各教派的首领还先后被封为“三法王”、“五王”。西北、西南藏区仍按元代土司制度管理。清朝统一中国后,藏区与中央的关系更加密切,中央设立藩属书院,负责西藏和蒙古的地方事务。他还正式册封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达赖喇嘛(1653年)和班禅额尔德尼(1713年)。从此以后,历代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都必须得到中央政府的封号才可以得到承认。 1717年,蒙古准噶尔军占领西藏。清政府两次派大军入藏,驱逐准噶尔军队,收复拉萨。至此彻底结束了漫长的蒙古汗国长期统治西藏,支持以达赖喇嘛为代表的黄教。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 1725年,清朝在西宁设立尚书府,两年后又在拉萨设立西藏尚书府。 1751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噶厦政府。政府内有四位噶伦,正式授权达赖喇嘛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政教合一制度正式确立。 1792年,清朝击退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军队。次年,清政府颁布了著名的《钦定西藏善后条例》二十九条,规范了西藏的官制、军事制度、边防、财政、司法、户籍、警务、以及西藏的涉外事务。细节并明确规定驻藏公使监督处理西藏政务的职权。西北、西南藏区历来与西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些地区,各民族杂居。清政府命西宁布政使、四川总督直辖。管理方式仍沿袭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后来,西南藏区也开始实行改革。地球恢复流动。鸦片战争后,西藏地区成为英、俄、法、日等国争夺的舞台。 1888年,英国侵略军对西藏龙图山发动武装进攻,西藏地方政府出动藏军与英军展开激战; 1904年,英军侵占西藏江孜。藏族人民奋起反抗。由于敌强我弱,江孜保卫战失败了。之后,英军长驱直入,一度占领拉萨。十九世纪,清政府开始腐朽,无力抵御帝国主义武装入侵西藏。而是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如《中英藏印会议》、《中英西藏会议》等。 《中印续签条约》、《拉萨条约》、《中英藏印条约续签》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北京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事务。 1929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蒙藏委员会。同年,青海省成立。 1934年,国民党政府成立蒙藏委员会驻拉萨办事处是中央政府驻拉萨的专门机构。 1939年,西康省成立。至此,西北、西南藏区划归青海、甘肃、四川、康熙、云南五省管辖。 1940年,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在拉萨成立,西藏当地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大大改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藏的历史和现实,决定采取和平解放的政策。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就有关和平解放西藏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协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第十七协议》)。 1954年,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赴北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分别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主席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达赖喇嘛出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席。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此外,西南、西北藏区还设立了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编辑本段宗教信仰: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本土信仰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了“藏传佛教”。具有藏族特色的“sm”。藏族人民尊活佛为师父,藏语称活佛为喇嘛,因此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佛教于公元七世纪从印度传入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13世纪至16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教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布西藏各地,著名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布达拉宫等。藏传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纪以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许多教派相继出现,早期的有宁水派(俗称“红教”)。宗喀巴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红教”、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等。 15世纪初,宗喀巴大师推行了宗教改革。进行宗教改革,创立格鲁派(俗称“黄教”)。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西学派、西结派、觉宇派、觉囊派、阔扎派、夏鲁派等。 编辑本段民族文化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维藏、康芳、安多三个方言。现行的藏文是7世纪初期在古梵文和西文的基础上制定的拼音文字。藏语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公元10世纪至16世纪,西藏文化蓬勃发展。数百年来,西藏文化蓬勃发展。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结构宏大,卷篇幅广,广为流传。在西藏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藏区已有数百年历史。还有《甘珠尔》和《丹珠尔》两本世界著名的佛教丛书,以及韵律、文学、哲学、史地、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专着。 编辑本段饮食习惯 大多数藏族人吃三一日三餐,但农忙或劳动强度大时,有一日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大多数藏族人以糌粑为主食,糌粑是将青稞炒熟磨成细粉。尤其是牧区,除了糌粑外,其他食品很少吃。吃糌粑时,应拌入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糌粑易于储存和携带,食用也很方便。在藏区,总能看到人们身上背着羊皮糌粑袋,饿了随时可以吃。藏族人很少吃蔬菜过去的副食主要是牛羊肉,其次是猪肉。藏族人吃牛羊肉讲究新鲜。宰杀牛羊后,立即将大块的带骨肉放入锅中,用大火炖煮。锅烧开后即可取出食用。最好是新鲜、嫩的。人们吃肉时不使用筷子。相反,他们将大块肉放在盘子上,然后用刀切。将牛羊的血加入牛羊肉碎,倒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常用猪肉制作猪油,易于保存。储存肉类常用风干法。一般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暂时不能食用,就切成条状,挂在通风处晾干。冬天做风干肉不仅可以既防止腐蚀,又能冻结肉中的血液,可以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泽和口感。最常见的一种是从牛奶和羊奶中提取的酥油。酥油除了在膳食中使用外,还广泛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也常被制成乳制品并作为零食或其他食物食用。藏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把酥油茶作为必备饮品,也喝牛奶。酥油茶和奶茶都是用茯茶制成的。茯茶巾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因吃蔬菜少造成的维生素缺乏,帮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欢喝用青稞酿制的青稞酒。尤其是在节日或者喜庆的日子。藏族的灶具是独立的。在藏区,家家户户都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民使用干牛粪作为燃料以及铁鼎作为炉灶。云南藏族喜欢用铜制作茶具、酒具、餐具。其他地区的藏民喜欢用涂有红色、黄色、橙色颜料的木碗。比较讲究的还要用银包住碗。牧区藏民要求随身携带精制藏刀,主要用于切割食物,也可用于宰羊、剥皮、剥帐篷等劳动。藏刀生产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典型食品:除了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其他藏族的典型食品,如用祖玛、大米、酥油等制成的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祖玛米,藏族传统食品血肠等。是以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菜肴。奶酪是西藏的传统菜肴,由发酵的牛奶和羊奶制成。
有傣族、畲族、维吾尔族、蒙古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