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怒山山脉南段,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原名“卡瓦”,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名。每年的“新火节”,佤族人熄灭旧火,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生火方法点燃新火,预示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身体健康。

佤族每年在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期间,都会举行“掠牛节”,以表达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愿望。

2.纳西族

纳西族原本是生活在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的游牧古羌族。他们南下到四川西南、云南西北部,分成两部分。包括纳西族在内的不同民族。 “纳”是伟大或高贵的意思,“西”是人民的意思。

丽江纳西族摩梭人信仰神灵,崇拜自然,相信世间一切都受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举行的祭狮子山“转山节”,是人们崇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3.羌族

羌族现主要居住在川西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族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是世界珍稀的大熊猫、狐蝠、金丝猴等的栖息地。

农历十月初一是羌族年节等人。年夜饭又称“丰收酒”。每逢元旦,全村人都会到“神林”去实现心愿,烧柏香祭祀祖先和神灵。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聚会、待客或外出务工时,除了丰盛的饭菜外,美酒也是必须的。

4.土族

土族主要居住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同等县,其余散居于甘肃省乐部、门源、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或“蒙古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人”,藏族称他们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擅养羊。

“七日会”是土族人民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的许多节日都与祭祀密切相关。狮子。节日期间,伴随着各种祭祀活动,并准备节日食品。

5.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这个民族的语言中,“麻佬”一词的意思是“母亲”。仫佬族主要集中在广西罗城等县,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他们大多能说流利的汉语和壮语,并使用汉语。过去,仫佬族信奉多神,举行许多节日。除十月和十一月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三年一度的“一饭”节,又称“喜乐猴”,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一帆”的主要目的是完成祖先的愿望,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6.锡伯族

锡伯族曾居住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纪中叶,他们西迁至察浦。新疆察尔等地。现大多居住在新疆、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锡伯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汉族大体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西迁节等。

锡伯族迁徙节又称迁徙节,是锡伯族人民无法忘记的民族节日。每年农历4月18日,人们都会隆重地进行各种纪念活动。 “涂抹节”是锡伯族又一个有趣而独特的传统节日。

扩展资料:

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毁头发,喝血d、以巢为居是原始社会人类的普遍习俗。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民族风俗习惯逐渐形成。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些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还有一些风俗习惯,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一个地方的水土,滋养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清嘉录》序中有云:“千里之外风不同,百里之外风不同。天地间时间顺序虽相同,但一地不同。”自有风俗习惯,不可得而强化也。”全国海关范围如此广泛祭祀崇拜、节日生活、饮食禁忌、礼仪规范、处事方式等德,都可以包含在其中,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最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本质。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毁发、饮血、筑巢是原始社会人类的普遍习俗。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民族风俗习惯逐渐形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民族风情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介绍

1.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共有三个省份,其中辽宁省面积最大。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三位,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来发展成为女真族。 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族改称满族。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2月2日、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期间通常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授金节是满族人的“民族庆典”的日子。 1989年10月,每年的12月3日被正式定为“金奖颁奖节”。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奇民族,过着“迁徙”的游牧生活。我国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踪迹,因此被称为“草原的骄傲之子”。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是人们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化、体育、娱乐大会。技艺精湛,歌舞迷人,展现了草原人民独有的特色。蒙古族视“9”为吉祥数字。

3.回族

回族是回族的简称,13世纪时,大量穆斯林从辽西迁入黄河流域,与当地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民族融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和迁徙,奥特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回族逐渐形成。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又称肉孜节),又称大开斋节。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月。所有身体健康的回族男性年满12岁、女性年满9岁都必须封斋。解放后,国务院将开斋节定为回族法定节日。

4.苗族

苗族音乐舞蹈历史悠久,十字绣、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享誉国际。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在中原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有很多节日。除了传统的过年、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ing。苗族的节日很多,但各地的名称和庆祝方式有所不同。在传统节日中,苗年是最重要、最隆重的。这天是古藏节。

5.藏文

藏文是中文名称。西藏藏语称“博”,居住在这里的藏族自称“藏人”。被誉为“世界屋脊”的西藏,美丽而神奇,是藏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区。现有130万多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过去很多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人民最大的传统节日是藏历新年,正月初一。每年藏历农历月。除夕之夜,人们穿上色彩缤纷的服饰,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用唢呐、海螺、鼓等奏乐,表演一场盛大隆重的“跳神节”。小伙子们狂歌乱舞,寓意辞旧迎新,驱邪纳福。新年早晨,妇女们提着“吉祥水”,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被称为“傈僳族”。傈僳族最早居住在四川、云南交界处的金沙江流域。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渐迁往滇西怒江地区定居。 1985年6月11日,成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假日:重大节日有宽市节、火把节、丰收节、中秋节、沐浴会、刀节等。每年的“刀吧节”举行二月初八是令人兴奋的。据说,剑吧的成立是为了让傈僳族人具有“敢登剑山、勇闯火海”的精神。

7.傣族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公元1世纪,中国历史文献中就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许多节日都与佛教活动有关。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这个节日傣语称“桑坎比买”。届时,要礼佛,摆设大宴,招待僧侣、亲朋好友,互相泼水祝贺。因为泼水活动过年是傣族庆祝新年的主要内容,这项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8.壮族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有些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每年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7月14日的鬼节、清明节、8月15日的中秋节、端午节等。端午节、重阳节、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分布在我国南方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人民同时过春节。

除夕之夜,将节日当天吃的米制成,称为“年夜饭”。有的地区人们称其为“吃礼节”,意为“庆祝节日”。壮语“老”,预示着来年农业丰收,有的甚至包一尺多长、五六公斤重的粽子。大年初一一大早过年,人们天不亮就起床,穿上新衣服,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妇女们纷纷赶到河边或井边“打新水”,开始新一年的精彩生活。

9.土家族

土家族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等地,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当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讲汉语,只有少数聚居地还保留着土家族语言。土家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特别是过年。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农历二月初二”。社区日,吃社区米,端午节吃粽子,疯狂吃糕点重阳节那天。过去,土家人迷信鬼神,尤其是祖先。他们视自己的祖先为真神,为众神之首。每到元旦,他们都要给祖先大拜,初一、十五还要小拜。土家族是少数几个过两个春节的民族之一,即在汉族过春节的前一天再过一个春节,俗称“赶新春”。年。”

10.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民族。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各民族的总称。高山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被誉为“高山族”。“森林宝库”。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收节”又称“丰收节”、“丰收节”、“丰收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隆重的节日。

< p>11.纳西族

原始游牧青海省黄河流域、湟水流域的古羌族南下至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分为不同的民族,其中包括纳西族“纳”是大或高贵的意思,“西”是作为人的意思。丽江纳西族摩梭人信仰神灵,崇拜自然,相信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神灵主宰的。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转山节”祭祀狮子山,狮子山是人们祭祀自然实体的公共场所,进行祭祀和庆祝活动。

12.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唐代称“濮子曼”,元明清称“濮曼”。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去的布朗族有不同的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民族意志,将他们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相关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节庆活动有:过年节、祭祀村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三天。

13.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居住在云南,是最早出现的民族之一。帽子曾经住在中国云南。根据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萨”、“蒙萨禅”、“堆萨”、“罕萨”等。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杰是阿昌族的传统聚集地。阿昌族,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会节原本是一种宗教聚会。

14.怒族

怒族是云南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阿隆”,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有汉族、纳西族等民族,怒族的传统节日有过年、花节、谷神山林节等,其中以过年的喜庆气氛最为浓厚,隆重而古朴。神仙节是怒族的传统民间节日e. 云南省贡山县。当地又称花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举行。

15.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鄂温克族自称是“生活在山林里的人”。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还残留着鄂温克人的足迹和炊烟。他们的聚居地是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被誉为“北极村”。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同时也举办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因此它具有广泛的大众吸引力。除春节外,其他与春节相同的节日与其他民族一样,鄂温克族也在农历五月下旬举行“米阔琴节”。 》第十六节、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名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生活在山上的人” ,二是“使用驯鹿的人”。清朝以前,人们一般称鄂伦春部落为“索伦部落”、“大寿部落”或“石鲁部落”,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索伦部落”。又称鄂伦春族,每年6月18日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族人要点燃篝火,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腊月二十三送火神上天,鄂伦春族的祖先与火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与篝火极为亲近。

17.赫哲族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繁衍生息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历史上曾有“黑金”、“黑真”、“赫真”、“奇冷”、“赫哲”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的民族定名为赫哲族,意为居住在河流“东部”和“下游”的人民。河灯节是赫哲族的传统民间节日。世代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每年农历7月15日都会燃起河灯,祭祀河神,祈求保佑部落平安、捕鱼兴旺。丰收。

18.门巴族

据西藏史料记载,门巴族的祖先长期繁衍生息在藏南喜马拉雅山地区。门巴族主要居住在西藏墨脱县、林芝市、错那县等地。“门巴”是指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遵循藏历,节日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宰杀牛羊,购买丰盛的酒菜,招待宾客。相传藏传佛教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和圆寂日是藏历4月15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地区各寺庙都要诵经、祈福,并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9.白族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省各地、贵州省毕节市、四川省凉山州。白族自称“白火”、“白泥”、“白子”等,汉语意思是“白种人”。 1956年,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传统节日有很多白族的瓦尔斯。有着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在被命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20。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相似,又称“保安回族”。 1950年,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积石山县。保安族讲汉语,大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制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尤其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保安族的节日与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祭祀节等,家家户户都要煎饺子、炒粽子、蜂蜜。戒指和油香e.

2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型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族被称为“中甲”、“米湖”、“彝族”、“土边”、“土人”、“饶甲”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定为“布依族”。正式统一为该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教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牛王节”等。等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的“六月六日”。

22.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 “达斡尔”的意思是“先锋”。产地:契丹。十七世纪中叶,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全国打响了武装抵抗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视春节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是“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互相在脸上涂上黑色的痕迹,相信涂得越黑,新的一年就越吉祥。

23.德昂部落

德昂部落原名“崩龙部落”。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为德昂县。 “崩龙”是他的名字。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自称“德昂”,意为“石头岩石”。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他们就生活在怒江西岸。德昂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多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村神、土地神、龙、五谷女神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为有趣。

24.东乡族

东乡族是14世纪下半叶生活在东乡的多个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还有蒙古人。他们居住在甘肃省的集中社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德节”,是东乡族民间传统节日。根据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月。的开始日和最后一天这个月都是基于新月的出现。斋戒结束后的第二天是节日。因此,它既是一个民族节日,又是一个宗教节日。

25。侗族

侗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落越”族。魏晋以后,这些部落统称为“辽”,侗族则属于“辽”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并崇拜自然物体。各地侗族传统节日的日期不同,节日食品往往与宴席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结婚节、造桥节、祭牛节、吃新节、烟花节等。侗族人民喜爱斗牛,每个村寨都有一个专门用于比赛的“牛王”。

26.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齐人”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独龙族。现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仍处于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妇女仍崇尚面部纹身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还处于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论的比较原始的阶段,每年唯一的节日也与宗教有关。过卡雀娃在每年冬季腊月的某一天举行。节日的长短通常由准备的食物量决定。

27.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是18世纪以后从沙皇俄国逐渐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桂花部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主要散布于新疆各地,少数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在华俄罗斯人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俄罗斯人基本相同。他们大多数信仰东正教。俄罗斯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是“复活节”,最为隆重。

28.哈尼族

据史料记载,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同古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哈尼族自称多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主要传统节日有“新年扎拉特”(十月节)和“吃扎扎”(五月节)。此外,t这里有两个小节日:“插黄节”(又称“黄稻节”)和尝新节。

29.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时期,北天山的乌孙人是哈萨克人的祖先。这些东迁的牧民被称为“哈萨克人”,意思是“难民”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阿克赛、甘肃、青海等地。哈萨克人曾经信仰萨满教,但在公元11世纪左右皈依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诺乌热孜”节等。

哈萨克人热情好客、真诚。撒“博沙克”和糖以迎接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哈萨克族有惩罚“7”、崇拜“7”、尊“7”的习俗。处罚“7”。哈萨克汗国法典规定,任何侮辱胡的人如果7人作证,Da可以被石头砸死;如果有人杀害了苏丹这样的贵族,他必须被处以普通人生命7倍的罚款;如果遇到不公平的判决,可以上诉7汗。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有很多关于“四十”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用“40”来形容某件事。

30。基诺族

基诺族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及其周边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译为“有乐”。 1979年,他们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曾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却起了主要作用。传统节日以过年为主。具体时间由各村自行确定,但多在腊月期间举行。每年农历九月伦达,基诺族庆祝一年一度的新米节,当地人称之为“好夕早”。

31.京族

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乡朝尾、五头、山心三个小镇,素有“京三岛”之称。岛。京族,历史上称自己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歌唱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歌唱节”(歌唱节)。哈多的演唱是在哈亭这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内进行的。

32.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荀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现代文学多称“汕头”,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山区。 1953年7月24日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宗歌(目瑙宗歌)是景颇族人民辟邪劝善、祈福的传统节日。财富和幸福。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后举行,持续2-3天。据景颇族传说,这是天上的太阳召唤大地万物参加的大型歌舞活动。它由犀牛传播到世界各地,后来成为景颇族最隆重的节日。

3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该民族的自称名称,其含义有多种含义。形容词有:“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地牧民”、“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大部分居住在南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是诺罗孜节。按照柯尔克孜族的历法,一年中每个新月出现一个月,十二个月。诺罗孜节在正月到来时庆祝,与汉族的春节类似。

34.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滇南澜沧、澜沧一带。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一词是本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 “拉”是老虎的意思,“胡”是烤肉的意思。因此,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为“猎虎民族”。胡族的传统节日有拉祜年、阔塔节(即春节)、火把节、中秋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当属拉祜族新年。相传拉祜兄弟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少都会拿着装满水的葫芦洗手,以洗去过去一年的贫穷,迎来新的一年的丰收。

扩展信息:

风俗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俗、礼仪、习惯。它是特定社会文化领域历代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习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习俗是历史形成的,对社会成员有很强的行为约束作用。习俗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和补充。

风俗是各代人所遵循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遵守特定的社会和文化领域。风俗习惯的多样性,是指习惯上人们常把自然条件不同造成的行为规范的差异称为“风”;由于社会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行为规则的差异,称为“风俗”。 ”.俗话说“百里风不同,千里风俗不同”,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

参考资料:少数民族--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