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民居有哪些?列出特定少数民族的名称
羌寨碉楼的形状像一把长剑。
在四川茂县、汶川、理县、北川、松潘、黑水、丹巴等地,生活着一个古老而传奇的兄弟民族——羌族。羌族是我国最大的民族之一。全国最古老、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羌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古羌碉楼的建筑技术是中华文明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这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羌碉楼被法国建筑师称为“世界建筑明珠”、“东方金字塔”。
羌楼古称“邛笼”。他们是羌族由游牧牧业过渡到农耕定居后的生存形态。 《后汉书》《麦廪:南满西南彝传》记载:岷江上游及附近地区的羌族“依山而居,用石堆砌房屋,有的高十余丈,
羌族民居中,碉楼比比皆是,像一把挺向天空的长剑,凸显了羌族人的叛逆性格和威严,也折射出昔日刀剑的光影。在众多的羌寨中,被专家学者称为神秘“东方古堡”的汶川桃坪羌寨更是引人注目,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两千年了。这里曾经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羌寨。
这次去羌寨,我们的车从米亚罗出发,沿着杂谷脑河边的317国道行驶到了桃坪。从远处,我们看到了半山腰上有一座古朴而雄伟的山。瞭望塔直指蓝天。当我们跨过一座小桥进入羌寨时,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寨子呈放射状,有八个出口。八个出口在寨底编织成四通八达的路网和廊道,连接寨内的三座敌楼。
走在黑暗、险恶、曲折的走廊里,没有人引导,想要走出这“八卦阵”,实在是困难重重。瞭望塔外没有门。如果要去瞭望塔,必须从民宅进入。整个碉楼有一根中心柱子,贯穿了古羌族建筑的“柱决定天下”的理念。这与半坡遗址的中心柱概念是一致的。碉楼内的“交通动脉”是羌族特有的独木楼梯。圣航空箱从下到上呈螺旋状,每级只能容纳一只脚。
羌城碉楼的窗户别具一格,外小内大,呈倒桶形。这也是战争防御的需要。
羌楼分为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有的高达十余丈。理县甲山村曾有一座16层石碉楼,高53.9米,每层高3.3米。这座碉楼是已知最高的石羌羌碉楼。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羌城碉楼上的石头看似是手工砌成的,但实际上对每一块石头、每一抹黄泥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瞭望塔从外面看呈梭形,从各轴线看整个城墙呈梯形。的角线羌碉楼精准笔直,就像木匠画出的墨线,壁面光滑平整,根本无法站立。而且,古代羌族建塔时,将地基深挖到岩层中,加强了地基的稳定性。
墙体砌成纺锤形,形成多个支撑点,起到更好的抗震作用。这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古羌族人就掌握了先进、熟练的建筑技术。这些建筑体现了羌族的传统文化特色,连石头的缝隙都能看出沧桑。他们是羌族历史的见证者。当我们在碉楼、石寨流连忘返时,才知道这些坚韧古朴的建筑,经受了千百年的风霜雨雪,是由古代羌族人民建造的。没有拉丝,没有吊线,没有脚手架,只用土和石头,不禁让我深深折服于羌族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由于特殊的民族历史、特殊的生活变迁、生存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限制,羌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了特殊的民族信仰和生活理念。他们崇尚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天、地、日、月、山、河、树、石为神的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
白石崇拜是羌族人民信仰的象征。走进羌寨,随处可见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铺着白色的石英石。它们是羌族人民所崇拜的白石神。如今,许多羌族人外出时仍随身携带小白石,佩带“火镰”,使用棉草敲打石头生火。这种古老的习俗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羌族人民喜歌善舞。夜幕降临,篝火熊熊,羌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唱歌、跳舞。往往是“羌族歌舞之夜,不知红日已照入眼”。
一场大地震,让羌寨之行成为我一生难忘的回忆。难忘的羌寨,难忘的羌族。
PS:此为转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