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以往隆重的过年活动,老杭州有句俗话:“除夕吃,正月初一穿”。年夜饭是最丰盛的。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年底买来的鸡鸭鱼,自然是用来祭奠祖先的。好在我们的祖先心思细腻,只想享受菜肴的热气,不去争夺晚辈的稀有肉鱼肉。最后,鸡鸭鱼全部满足了全家人的胃口。大年初一,全家人都在旧棉袄外面穿上新蓝布上衣,穿上新布鞋。穿好衣服后,他们照常去灵隐寺、天柱寺“烧香”。 “烧头香”回来吃汤圆,象征合家团圆。然后各家各户出去拜年。以前,富裕家庭的礼袋价格昂贵,有红的、绿的、大的、小的。大多数家庭还会提着用粗糙的草纸包裹的三角袋,互相拜年。用稻草制成的莎草纸相当粗糙,摸起来很硬。但在南火店店员的手中,一张草纸卷成圆锥形后,可以包裹任何东西。包红枣、花生、咸菜、橘子都很容易。如果垫上一张细纸,可以包裹白糖、藕粉、粽子糖等精致食品,保证不漏。南货店有售新年礼包。礼包分为两类。大包一斤,小包12两(老秤)。价格一般在几分钱左右,最高端的套餐顶价为一元。家里的大人买了一些红枣、橘子、白糖、藕粉和街上的南货小店里还有其他食物。称完体重后,男孩用粗糙的草纸将三角形的礼袋包裹起来,使其棱角分明,然后在上面盖上一张巴掌大小的“红色”“票子”(类似于今天的宣传单张和质保凭证),礼袋看起来好多了。更漂亮,然后用细麻绳绑起来,这样走路时就可以放心携带了——按照规定,给长辈的拜年礼袋是最高标准的。龙眼包子,其次是藕粉包子和白糖包子。老百姓送的礼物多是干糕包、红枣包等。 来拜年,鞠躬,送个简单的草纸礼袋,大声喊“恭喜发财”。收了礼包,事情还没有结束,新年还要过去。那个时候,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人们一旦收到亲友送来的新年礼包,就不愿意打开了。哼哼,吃掉它们。过年总是要“统筹”,礼包要四处调转,以报恩、“物尽其用”。 ”,来一场亲朋好友间默契的“礼包展”吧。除非袋子断了或者绳子断了,这些贺年礼袋的“旅行”将持续整个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