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一、侗族春节习俗

贵州、湖南等地的侗族同胞中,流行着一种名为“斗侗年”(又称芦笙节)的群众性活动。春节期间。这种活动与汉族的“集体祭祀”类似,但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通常是由两个村庄双方同意组织的。两队在广场正式举行了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村的观众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其乐融融。

2.白族的春节习俗

云南白族过年的时候,有一种庆祝活动,叫做“放高升”。所谓“高升”,就是用一整根大竹子,在竹节里装入火药,点燃后,整根大竹子能崩塌数百丈,直冲云霄,成为一尊火药。可称为“高升”。在一些地区,白族同胞与苗族、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进行“抛绣球”活动。谁抓不到绣球花,就送对方一份纪念品。多次错过球却无法兑换纪念品的人,都是爱情的象征。

3.土家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土家族要举行盛大的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它包括狩猎、军事、农耕、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它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简单,心情健康。它不使用道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4.傈僳族的春节习俗

傈僳族把春节称为“獍时”。大多制作籼米糕、糯米糕和酿造水酒。第一个迫击炮被捣碎。将烤好的糕点放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首先给牛喂盐,以表示对劳动的尊重。春节男女青年都喜欢举办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花荷包挂在竹竿上,左右晃动荷包,让小伙子们拍摄。谁先射中荷包,姑娘们就将酒作为奖品送到男子的嘴里。

5.拉祜族的春节习俗

除夕之夜,拉祜族全家都要洗澡,准备第二天的食物。饮食中,特别注重糯米糕。除了吃之外,还要给牛一些,并在犁、锄头、砍刀等农具上放一些,以奖励它们一年来与主人的合作,祝愿它们取得丰硕的成果。新的一年。更多财富。

六、赫哲族春节习俗

春节,赫哲语为“佛俄什克”,意为除夕。人们穿着兽皮等服装,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有美丽的图案、几何图案、花鸟等。过年时,大多数人都会吃“吐火宴”,或者用一种野果“厚梅”做煎饼,里面填上鱼、兽肉等食物。为了招待尊贵的客人,可以将鱼活杀或烤成鱼条,然后用这种“塔拉哈”招待客人。

7.基诺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到来时,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嚼槟榔的老人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妇低头。他们的头和响锣。周霸(村父)第一个打鼓声响起,青年男女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8.哈尼族的春节习俗

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庄已热闹起来,妇女们忙着舂年糕。粑粑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糕点。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搭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米高。哈尼族,不分男女老幼,都爱荡秋千。节日期间,大家都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营造出热闹和谐的节日景象。

9.达斡尔族春节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早晨,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青年男女盛装打扮,先向长辈问好,敬酒,行礼。然后挨家挨户拜年,家家都准备蒸糕。迎新年的人们一进门就争先恐后地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他们的生产、生活都会“一年比一年高”。

10.仫佬族过年习俗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各村寨的男女老幼都盛装打扮。数十人、数百人甚至数千人聚集在山坡上或体育场内唱山歌,歌颂劳动、生活和爱情。

十一、独龙族春节习俗

唯一的节日是冬季腊月的“卡雀瓦”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祭牛祭天。这一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一位年轻女子将珠子挂在牛角上牛,然后有一个勇敢坚强的小伙子用锋利的竹矛刺牛的腋下,直到牛被刺死。这时,人们跳起“牛锅庄”舞蹈,然后分享牛肉。

12.鄂伦春族的春节习俗

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上,首先在家里按照辈分倒酒,晚辈给长辈磕头,晚辈给晚辈磕头。给长辈磕头。互相问候,初二、三年级就要举行赛马活动。正月十五的美食。正月十六早上,有互相抹脸的活动。诽谤老年人应先给年轻人磕头。

13.高山族春节习俗

“等灶”。除夕之夜,一家老小围坐在圆桌旁吃火锅吃晚饭,这叫“等灶”。平时不喝酒的女性应该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好运。 “绕炉子”吃的蔬菜不需要用刀切。洗净后连根一起煮,以表达对父母长寿的祝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要空出一个座位,并将人的衣服放在空座位上,以表达家人对他的思念。

14、景颇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要举行“打靶”比赛。大年初一早上,操场上聚集着人们。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挂在竹竿顶上,射箭的人把挂荷包的细绳视为神枪手,姑娘们奖励神枪手一碗甜米酒。

15.瑶族春节习俗

节日期间,人们聚集在一起观看有趣而独特的“农耕表演”。一个人扮演一头牛,一个人扮演拿着犁的农民,另一个人扮演拿着锄头的农民。三人载歌载舞,庆祝农业丰收。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子周围的草坪上,吹笛子、弹月琴、唱山歌,寻找自己心爱的人。

16.鄂温克族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大家互相拜年,尤其是长辈、亲戚,正月初一必须磕头拜年。农历一个月的某一天。大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少聚集在一个大房子里玩耍。这种娱乐聚会通常是由老年人召集的。女人们首先开始跳舞或唱歌,然后每个人,无论性别,都跳舞。

>

17。羌族春节习俗

家家户户制作各种炸面牛、羊、鸡等祭品,祭祀祖先、神灵。过年的时候,人们都会喝酒。大家围坐在祭坛周围,由最长的人唱《祭坛开场词》,然后用一根约两英尺长的吸管从左到右啜饮酒。

18.纳西族的春节习俗

过年时,人们走亲访友,轮流做客。青壮年男子组织元宵节,与其他村子进行竞赛。城市、乡村都会举办元宵节,元宵节的表演以民族故事为主:如《阿牛妹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滚》等。 《绣球》、《凤舞》等。

十九、蒙古族春节习俗

吃饺子、摆餐具半夜放鞭炮与汉族一样。此外,人们在除夕夜吃“手工肉”,以示合家团圆。大年初一清晨,晚辈给长辈敬酒,然后青年男女骑上梭马,乘坐蒙古包。他们向长辈磕头,然后喝酒跳舞。后来,青年男女还利用这个机会举办赛马比赛。

20、满族春节习俗

满族人分为红、黄、蓝、白四旗。春节期间,红旗的人门上贴红旗,黄旗的人门上贴黄旗,蓝旗的人门上贴蓝旗,白旗的人门上贴白旗。这些悬挂的旗帜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象征着新年吉祥。

21。彝族春节习俗

新年是按照彝历选择的。有的与当地汉族一起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栽上青松树,并在地上撒上松针,以避灾。其他地区则在节日期间宰杀猪羊,吃大块的肉。人们互相拜访,互相送肉、送馒头。大年初一的早上,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的重量与昨天的水的重量进行比较。如果新年的水比较重,说明今年雨水充足。

22、水族的春节习俗

他们主要居住在我国贵州省,也有不少散居在广西自治区。和许多民族一样,水族每年都要务农。正月初一到十五也过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收拾屋子,缝制新衣服,贴上年画、春联,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迎接新的一年。春节期间,人们最丰硕的活动就是祭祖,而鱼是必不可少的供品。祭祀的习俗是,有的地方在家门口临时摆上一张桌子,摆设酒席。有的地方,篮子一端放着各种生产工具,祈求来年丰收。祭祀时,烧香烧纸,全家男女老少都要跪下向祖先祈福,保佑全家平安、万事如意。春节期间,水族的孩子们会挨家挨户地向大人讨要糖果。谁得到的最多,谁就被认为是有福的将来会聪明又健康。此外,人们还穿着节日盛装,互相拜访,庆祝新年。村头村尾聚集着青年男女,吹笙、击铜鼓,用各种铜鼓随着鼓点跳舞。节日期间,常常昼夜敲锣打鼓,整个水祖村都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23、藏族春节习俗

除夕之夜,人们穿上色彩缤纷的衣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用唢呐、海螺、鼓演奏音乐,练习庄严而肃穆的仪式。盛大的“跳神桂”。男青年们狂歌乱舞,寓意除旧迎新、驱邪纳福。大年初一早上,妇女们提着“吉祥水”去拜年。祝他们新的一年好运。

24、东乡人过年的习俗

他们喜欢在过年的时候打土战。他们用春节来表达对养育他们的土地的热爱。

25、京族春节习俗

大年初一,要带香烛到井边烧,称为“买新水。”这条河承载着“吉祥水”。人们相信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好消息和好运气,可以保证一年的好运。

26、苗族春节习俗

春节被称为“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烤糕,庆祝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还唱《春天歌》,歌词大意是想念春天、盼春天、珍惜春天、庆祝春天。

27、壮族春节习俗

壮族同胞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g等地区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之夜,将节日当天吃的米饭煮熟,称为“年饭”。有的地区人们称其为“吃礼节”,壮语意为“庆旧年”。预示着来年农业丰收。有的甚至做出一尺多长、重五六公斤的煎饼。人口少的家庭根本吃不完!大年初一一大早,人们天还没亮就起床,穿上新衣服,放鞭炮。用鞭炮迎接新年,女人们赶到河边或井边“打新水”,开始新一年的精彩生活。

28、布依族的春节习俗

除夕夜,全家人在池塘边守夜。天一亮,姑娘们就赶去打水。谁先运回第一担水,谁就做最勤奋、最幸福的女孩..

二十九、傣族春节习俗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也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傣族一年一度的盛事。谷雨开始的那一天被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互相泼水,洗去身上的旧垢,祝愿新的一年幸福安康。

对于生活在海南岛的黎族人来说,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会杀猪宰鸡,摆上丰盛的酒菜,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期间,全家人也会欢乐地唱《除夕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要举行“春节狩猎”活动。当天的收获,全村人分享。什么是兴趣刺的特点是在分配猎物时,先将猎物总量的一半分给最先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则平分给大家。孕妇可以获得两分,碰巧遇见的路人也可以获得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