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壮族
壮族和汉族同时庆祝春节。除夕之夜,将节日当天吃的米饭煮熟,称为“年饭”。有的地区人们称其为“吃礼节”,壮语意为“庆旧年”。预示着来年农业丰收。有的甚至做出一尺多长、重五六公斤的煎饼。人口少的家庭根本吃不完!大年初一一大早,人们天还没亮就起床,穿上新衣服,放鞭炮。用鞭炮迎接新年,女人们赶到河边或井边“打新水”,开始新一年的精彩生活。
布依族
除夕夜,布依族一家人在池塘边彻夜不眠。天一亮,姑娘们就赶去打水。谁先运回第一担水,谁就获得胜利。最勤奋、最快乐的女孩。
满族
满族分为红、黄、蓝、白四旗。春节期间,红旗的人门上贴红旗,黄旗的人门上贴黄旗,蓝旗的人门上贴蓝旗,白旗的人门上贴白旗。这些悬挂的旗帜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象征着新年吉祥。
侗族
侗族在春节期间有一项盛行的群众活动,称为“侗年”(又称芦笙节)。这种活动与汉族的“集体祭祀”类似,但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通常是由两个村庄双方同意组织的。两队在广场正式举行了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村的观众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玩的开心。
白族
云南白族过年的时候,有一个庆祝活动,叫“放高升”。所谓“高升”,就是用一整根大竹子,在竹节中装入火药,点燃后,整根大竹可崩落数百丈高空,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在一些地区,白族同胞与苗族、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进行“抛绣球”活动。谁抓不到绣球花,就送对方一份纪念品。多次错过球却无法兑换纪念品的人,都是爱情的象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