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详解
东南亚是二战后期才出现的新地区名称。东南亚有10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世界各国习惯上将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五国称为东南亚的“陆地国家”或“半岛国家”;马来西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五国被称为东南亚“海洋国家”。或“岛国”。 1967年,东南亚出现了一个“国家集团”,这就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它已发展到拥有10个成员国。
东南亚各国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而且都是新兴国家。除新加坡外,都是发展中国家。
东南亚每个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有一个该地区有90多个民族,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的地区。该地区约有2000万华侨,还有超过200万印度人和超过100万其他国家移民。
当今的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的核心、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中,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作用和战略地位将更加重要。
东南亚是中国的南方邻国。自古以来,它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历史上,大多数国家都与中国有过友好交往,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密切。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中国人民与东南亚国家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将来历史进程中,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快速发展,双边和多边友好合作关系也将进入不断发展和密切的历史。时期!
东南亚的两个自然地理单元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它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是亚洲的赤道部分;另一方面,它横跨亚洲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一点在气候和生物学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该地区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处。这种地理位置使东南亚气候炎热湿润,形成茂密的热带森林。 ,是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根本区别。东南亚从构造地貌上可分为两大单元,一是相对稳定的印马来块k,二是地壳变化相对活跃的新褶皱山区。属赤道多雨气候。有两种气候类型: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森林。自然植被主要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它可以分为两个子区域。
1。中南半岛地区 该地区地形结构较为特殊,山水纵横。一路上,山川河流交替排列。半岛底部较高,地形结构如手掌。气候属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向南延伸的马来半岛属赤道多雨气候。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常年多雨。海岸为热带雨林景观,中南半岛为干湿季热带季风森林景观、内陆平原及河谷降雨量较少的地区是稀树草原景观,中南半岛的底部是山地混交林。红树林分布在北部湾、暹罗湾等沿岸。
2。东南亚的岛屿地区也被称为马群岛。群岛地区包括大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马鲁古群岛和菲律宾群岛。地势高且破碎,地处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造山带火山带和地震带的交汇地带,多火山、地震多发。活动非常激烈。大巽他群岛属海洋性赤道多雨气候;菲律宾群岛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以热带雨林景观为主。
金兰湾
越南东南部的海湾,东南亚著名的天然良港。它位于富清省南部海岸。港口深入内陆17公里,南北长32公里,宽约16公里。它三面环山,东面岛屿掩护,面朝深海。这是一个天然良港。港湾由空心山脉和凤凰山两个半岛相互拥抱,形成两个葫芦形的内外海湾。金兰湾内港面积60平方公里,水深不足16米。湾口宽仅1300米,长20公里,宽6公里。可停泊大型航母,具有战略地位。重要的。
早在1905年,俄罗斯船只就已停泊在巴尾和金兰镇。金兰湾长期以来一直是法国海军基地。 1941年被日本侵略军占领。1965年美军入侵金兰半岛,在岛上建立了空军基地和其他军事设施。 1975年国家统一后变成了潜艇基地。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之间。连接南海和安达曼海的狭长水道,从而间接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因靠近马来半岛古城马六甲而得名。
海峡西北宽,东南宽。地势狭窄,最窄处约40公里。整个海峡就像一个向西北敞开的大喇叭。马六甲海峡长约1000公里,水深25米至113米。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加深,可通20万吨级船舶通过。由于马六甲海峡位于赤道附近,风力较弱,海峡内海面始终风平浪静。再加上完善的航标系统,航行非常安全。
的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之间的门户,是中东、南亚通往东亚的主要航运通道。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相互交往的海上枢纽。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据统计,每年有100万人经过该海峡。约有5万艘船舶,平均每天有140多艘船舶通过该海峡,使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由于日本每年90%的石油、非洲、中东进口的大量原材料和出口商品均经过此海峡运输,该海峡被视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该海峡自16世纪以来一直被葡萄牙、荷兰、英国使用,曾被日本和日本占领。我直到二战后,马六甲海峡才归沿海国家所有。现在该海峡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共同管理。
湄公河
东南亚重要的国际河流。它发源于中国的澜沧江,注入中南半岛后被称为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流入南海,大致自西北向东南流。全长4180公里,流域总面积81.1万平方公里。湄公河全长2,668公里。其中约1200公里为国界河流,包括中国与缅甸、缅甸与老挝、老挝与泰国的界河。流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633亿立方米,居东南亚各河流之首。
上游部分,来自边境从中部和缅甸到万象,全长1053公里,流经掸邦高原及其边缘的破碎高地。其中大部分海拔200米至1500米。地形高度起伏。一路上都被山挡住了。河道几度弯曲,河谷时宽时窄。反复交替,河床坡度陡峭,浅滩多,急流多。
中游从万象到巴色,全长724公里,镶嵌在呵叻高原和浮梁山(常山)山麓。流经海拔100~200米的大部分地面,波动不大。万象和沙湾拿吉之间,山谷宽阔,坡度平缓,水流平静。沙湾拿吉以下,河流被低矮的山丘所包围,并有许多岩石和浅滩。 ,河床坡度较陡。
下游部分,从巴色到Phnom P嗯,全长559公里。流经地势平坦、略有起伏的准平原,海拔不足百米。河体宽阔,网状支流较多。老挝南部边境的孔瀑布宽10公里,高20多米。是全河最大的险水。在桔井以下,河流变宽、变深,有无数的沙洲、蛇形河道以及一系列小湖泊和沼泽。磅湛以下古老的三角洲海拔不到10米。
从金边到河口的三角洲段长332公里。湄公河在金边东部汇入洞里萨河后,分为前河和后河。前后河进入越南后,分为6条支流,最后从9个河口入海。因此,三角洲的湄公河在越南被称为九龙河。三角洲面积44,000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不足2米。涨潮时海水可上升100米。公里,水网密集,天然溪流和人工渠道纵横交错。
河水主要来自降雨和融雪。中南半岛流域河流径流量的一半以上是降水。澜沧江的大部分径流是来自澜沧江雪山的融水。大约1/6。五月开始雨季,水位上涨。 9月至10月为洪位高峰,最大洪峰流量达75700立方米/秒; 1月至2月旱季,最小流量1250立方米/秒。菊井 以上河流切深,河岸高出水面2至30米。洪水期间很少发生洪水。洪水泛滥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三角洲地区。湄公河洪水泛滥r通过洞里萨河注入湖中。 7月至9月,平均每天入湖水量超过3亿立方米。湖水容量将增加约14倍,湖面扩大3倍,达到10万公顷,自古被称为“淡水海洋”。金边以下,湄公河洪水泛滥两岸,分别流入同塔湄平原和泰国湾。
湄公河航运不发达,河床坡度陡峭。下游急流、瀑布较多,上下游航运无法直接连通。岗瀑布附近实行水陆交通。中游可乘小船到达,金边以下的钱江常年可乘海轮到达。洞里萨湖曾经是有水的水域之一世界上最丰富的淡水渔业。一是由于水体的沉积、收缩,不再利于鱼类的养殖。水资源丰富,干支流峡谷地形有利于河流筑坝,主要水能蕴藏量达1000万千瓦以上。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联合国主持下,从事湄公河流域开发规划的调整和工程建设。泰国、老挝等国修建了水库、水电站和输电线路,增加了灌溉面积。但由于战争等因素影响,工作进展缓慢。
最猛烈的火山喷发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部的松巴哇岛北部,有一座坦博拉火山。 1815年爆发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战末期美国的能量。原子弹是日本广岛火山喷发的威力是其8000万倍,是人类已知的最猛烈的火山喷发。
1815年4月5日,在印度尼西亚中部,以松巴哇岛为中心,方圆1000多公里的居民听到了惊天动地的轰鸣声。不久,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爆发的消息传开。火山喷发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大量的火山灰和气体被喷射到高空。厚厚的火山灰在接下来的三天内将方圆480公里范围内的天空彻底变黑。 4月12日中午,距离火山数百公里的瓜娃岛上,天色黑得几乎看不见手指。坦博拉火山直到7月15日才停止喷射气体和火山灰。从火山口倾泻而下的熔岩流,淹没了山脚下的大片农田后,流入大海,激起水雾冲天。 .地球伴随火山喷发的火山喷发导致海底地壳下沉,引发海啸。巨浪吞没了位于火山旁边的坦博拉镇。
在整个喷发过程中,火山上部损失了700亿吨山体。形成了一个直径六千多米、深度七百米的巨大陨石坑。火山共喷发了600亿吨火山灰,堆积厚度由近到远逐渐变薄。距火山400公里处,火山灰依然存在。厚度为 22 厘米。
目前,坦博拉火山高2851米。自1913年再次小规模喷发以来,这座创下世界纪录的火山一直处于休眠状态。或许它正在为下一次的爆发积蓄力量。
主要的东西航道 -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我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主要航道。 ,以海峡上的马六甲市命名。
马六甲海峡是一条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狭窄水道,长1080公里。若算上东口的新加坡海峡,总长度为1185公里。海峡呈喇叭状,出口西北端宽370公里,东南部较窄,分布着许多小岛,最窄处仅37公里。海峡底部平坦,主航道水深约25米至151米,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加深。一般可容纳20万吨级船舶进出。由于该海峡位于赤道附近,因此全年开放。大部分时间风平浪静,水流缓慢,适合航行。
除了马六甲海峡,还有一些海峡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但它们要么浅且多礁石,要么地处偏远且缺乏导航设备。通航设施大多位于印度尼西亚领海内,因此国际航线很少经过。这使得马六甲海峡实际上是长期以来连接两大洋的唯一通道,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一切都非常重要。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以及远东其他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以来,东西方贸易额大幅增长。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因此,其性质更加凸显。其船舶交通繁忙程度和货物承载量仅次于英吉利海峡,在世界114个具有国际意义的可通航海峡中排名第二。
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每年有4万艘船只通过马六甲海峡,其中日本船只7000艘,英国船只6000艘。此后,海峡航运再次发展,近年来每年通航船舶数量已达近10万艘。特别是船舶变得越来越大型。自1966年日本建造世界第一艘15万吨级巨轮“东京丸”以来,更大吨位的所谓超级油轮已批量出现。近年来,已有18万艘船舶通过马六甲海峡。吨位以上的超级油轮多达1500至1600艘。如此繁忙的航行,加上船舶尺寸的增大,使得马六甲海峡变得更加狭窄,从而增加了航行时的不安全因素。此外,马六甲海峡内还有不少浅滩,其中水深小于23米的浅滩多达37个。另外,沉船、流沙、淤泥等常常改变航道状况,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对沿海国家构成严重威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75年发生了两起大型油轮搁浅或碰撞事件,总共损失了8900吨石油。 1979年,一艘油轮与一艘航母相撞,每次又损失1万吨石油,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减少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马六甲海峡于1981年5月实施了航行分离系统。它在海峡内划出了两条相对的航道,每条航道宽3海里(5.5公里),中间有1海里宽的隔离区。此外,禁止载重28万吨或吃水超过18米的巨型船舶通过该海峡。这些都大大减少了各种事故。
位于马六甲海峡沿岸,拥有多个重要港口,如新加坡、马六甲、棉兰等,其发展例如e、新加坡港的货物吞吐量1971年为4810万吨,1990年跃升至1.88亿吨;根据进出港口的船舶总吨位计算,新加坡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超过了著名的鹿特丹。
够了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