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民族习俗有哪些?
满族房屋是满族的传统民居类型。农村的房屋多为茅草顶、土墙,屋顶厚约一尺,客厅多为敞开式,形似口袋,故俗称口袋屋。房间北、西、南三面围有炕,俗称万子炕。橱柜、床上用品等靠西北墙放置。窗户大多朝南或朝西,并用韩纸覆盖以防雪防雨。大多数房子都是三间房。中间的房间有一个敞开的门和一个厨房炉灶。门全部关闭,防止野生动物进入。山墙两侧外一米处有满族烟囱。大多没有院墙,也没有东西厢房,只有木栅栏或稻草围成,饲养猪、羊、牛、狗。这样的老房子还有很多保存于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和喀喇沁旗石家满族乡。绥远市(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传统满族民居是马鞍形屋顶的官房(营房)。一般八旗士兵每间房屋面积为3/3,有2间半房间,均为南窗。 ,有中门,两侧内室为南炕,西墙有祖牌,屋外有院墙,院门有门楼,距门3米有影壁,墙后有佛龛,庭院有索伦柱。 (神极)。房子的一侧有一条箭头小路,连接着房子后面的厕所和马厩。这种兵营至今还保留着。
照壁是满族传统民居的一部分。又称照壁。它的大部分样式都是一种字体的形状。大约是5高 6 英尺,宽 6 英尺,厚 1 英尺多。一般为石砌或砖砌结构(也有土墙外砌砖的)。它以石头为基础,用大块青砖砌成。墙顶多为马鞍形瓦顶。前壁中心平面绘有吉祥图案,还有雕刻、彩画。对面墙中央有许多佛龛,用来祭祀土地公。影壁位于距院门约3米处。如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仍保留着许多满族传统民居。
满族婚俗 旧时,满族婚姻很看重门第,用偶数,婚俗也很复杂。大致流程是: 1、相亲,包括求婚、见面、交换八字明信片; 2. 罗鼎包括小鼎(演奏小茶)和查鼎(演奏大茶)。 3、结婚包括择日、递礼、口头邀请、发型化妆、结婚、举行婚礼; 4、返乡包括祭祖、认亲、对月等。现在很多风俗都变了,也做了新的事情。但内蒙古东部满族聚居区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婚礼习俗。
箭射新娘 满族独特的婚礼仪式。新郎结婚时,必须用花轿迎娶新娘。当花轿快到婚房门口时,新郎不等新娘下花轿,必须向新娘射三箭,意在祛除新娘的“红煞”。然而,箭头是错误的。箭只射在轿子的前面。然后新郎要拍四张婚房的四个角都有箭头。拍摄结束后,新娘可以下轿上鞍(寓意平安)。拜完天地后,新郎必须用自己射出的箭把新娘的盖头取下来。用箭射新娘,有满族祖先女真人抢新娘的旧俗痕迹。这种婚礼习俗在内蒙古凉城县曹年满族乡和喀喇沁旗石家满族乡较为典型,一直保留到20世纪60年代。给子孙吃糕是满族传统的婚礼习俗之一。结婚当天,新郎新娘完成各种仪式后,要吃饺子。儿孙们有为儿孙们准备糕点的习俗。新娘将嫁妆送到新郎家。比一般的饺子要小一些。填充物由p制成皮、葱、姜、油等。皮由细粉擀成月牙形。还有一种俗称“滋子”,需做成两份,取其中一份,寓意夫妻和睦。
满洲米是满族的传统食品。方法是将高粱米、玉米渣(玉米渣)或小米放入锅中煮熟,然后用滤网捞出,浸泡在新挑的井水中。重复两三次。食用时配上炸酱和各种青菜或野菜,如葱、小蒜、白菜心、香菜、菠菜、酸菜、婆婆丁、曲马菜、青蒿等。其味清凉,可消暑解暑。紫苏叶糕是一种传统的满族面食。俗称粘老鼠。制作方法是将糯高米磨成面粉,加水和成面团,烫成制作糊状物。然后取红小豆适量,洗净,煮成豆沙。精选紫苏叶(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呈卵形,顶部有锯齿,可入药,有消炎去火作用,味香)用开水轻煮。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直径10厘米左右的薄皮,包上豆馅包成饺子形状,包上抹油的紫苏叶,放入锅中,用大火蒸熟。这种饮食习俗流行于内蒙古东部满族聚居区。
蜜儿酒是满族传统饮品之一。又称米酒。满族家庭常将此作为祭品,每日饮用。制作方法是将糯米(也可用黄米)洗净,煮至捣烂,出锅晾凉。然后浸泡适量将适量曲放入水中并磨细。将冷却后的大米放入罐中,与酒曲混合,然后倒入水搅拌均匀。经过几天的密封,祭坛内漂浮的“白雾”被清除,祭坛口再次被封严。一定时间后,即可开罐饮用。蜜饯是满族的传统食品。制法是将白糖炒至糖色,然后加适量水、白糖、蜂蜜煮至浓稠。苹果、梨、橙子、山楂、杏子、桃子、青李子和胡萝卜去皮、去籽,切成条状。将其放入蜂蜜汁中,直至均匀粘附。内蒙古各满族地区至今仍保持着食用和制作蜜饯的传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