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泼水节又称“浴佛节”,傣语称“桑坎毕买”(意为新年)。西双版纳那通地区的傣族也称这个节日为“上寒”、“上坚”,这两个名字都源于梵文,意为周转、变化、转移,指的是太阳在黄道带上运行了很长时间。一周后,向新的一年的过渡已经开始。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等民族庆祝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庆祝泼水节。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农历清明节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文艺表演、经贸交流等。具体节日活动包括泼水、涉水、赛龙舟、浴佛、诵经、张哈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宣布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并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近百万。傣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部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还有一些散居在云南全境。傣族历史悠久,傣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也很普遍,如拜佛等。傣族泼水节又称“泼水节”。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等民族都庆祝这个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庆祝泼水节。泼水节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不断加深,泼水节已成为一种民族习俗,并传承了数百年。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妇女们每人挑一担水,清洗佛像的灰尘,祈求佛灵保佑。 “浴佛”完成后,人们开始互相泼水以表达祝福,希望用圣水洗去疾病和灾难,换取平安。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集体泼水就这样开始了。一群群年轻男女在街上装满了各种容器的水,互相追逐,把水泼到每个人身上。 “水花盛开,戴家兴盛”、“沾湿了,幸福一生”!象征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绽放。人们尽情地泼水,大声笑,浑身湿透,兴高采烈。入夜,村鼓乐声不绝,人们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了赛龙舟、飞高楼、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会、物资交流等新活动。 。云南民族村傣族、佤族男女还身着盛装,与游客一起庆祝泼水节。
泼水节起源于印度,是古代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来被佛教吸收,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经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不断加深,泼水节已成为一种民族习俗,并传承了数百年。随着泼水节的流传,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本民族的神话传说相结合,赋予了泼水节更加神奇的意义和民族色彩。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傣族泼水节持续时间三到四天。第一天是“麦日”,与农历除夕类似。傣语称“万朵伤寒”,意为送别旧时光。这时,人们就要收拾屋子,打扫卫生,准备年夜饭和节日期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楚日”,“楚”是“空”的意思。按照习俗,这一天既不属于前年,也不属于明年,所以称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称为“麦帕亚万马”,人们习惯把这一天视为“天王到来”。初四是过年,称“霸王马”,尊为一年中的第一天,人们视这一天为最美、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挑水,到佛寺浴佛,然后开始互相泼水。r 祝愿彼此好运、幸福和健康。人们边跳舞边喊“水!水!水!”,锣鼓声响彻云霄,福水四溅。场面实在是太壮观了。
每逢泼水节,傣族人民都会到附近的山上采摘一些花草树木。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挑水,到佛寺浴佛,然后带着采来的鲜花。花朵和叶子接触到了水,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水花在空中绽放。它象征着好运、幸福和健康。年轻人手中明亮晶莹的水滴也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水,到处都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歌唱。伴随着朵朵水花和欢笑声,水池鞭打节已成为欢乐的海洋。
除了泼水之外,泼水节的内容还包括荡秋千、赛龙舟、浴佛、念经、跳孔雀舞、丢包、放高灯、摆设等习俗。孔明灯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