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南线、川藏北线
资讯--藏族风土人情

献哈达
“哈达”祭是藏族人民最常见的礼仪。在西藏,婚丧嫁娶、迎送送人、探望长辈、参拜佛像、告别长途跋涉时,都有敬哈达的习俗。献“哈达”意味着表达对对方的纯洁、真诚、忠诚和尊重。据说,藏民进入寺门,先敬哈达,然后顶礼佛像,参观各个殿堂,坐坐。离开时,他们还会在所坐的座位后面放一条哈达,表示虽然要离开,但不会离开。我的心还在这里。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物,纺成松散如网,也用蚕丝。上等的“畑”上织有各种代表吉祥的隐花图案,如荷花、花瓶、伞套、海螺等。 哈达的材质随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但人们并不关心材质的好坏,只要能表达主人的美好愿望即可。哈达的长短不一,较长的为1至2英尺,短的为3至5英尺。藏族人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和吉祥,所以哈达一般都是白色的。此外,还有蓝、白、黄、绿、红等色彩缤纷的哈达。蓝色代表蓝天,白色代表白云,绿色代表河水,红色代表太空守护者,黄色代表大地。彩色哈达是供奉菩萨及近亲时用的彩箭。它们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说,色彩缤纷的哈达是菩萨的服装。因此,彩色哈达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使用。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哈达时,需双手握住哈达,举至肩高,然后向前伸直,弯腰递给对方。这时,哈达与头顶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既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也是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恭敬地双手接过。向尊者、长辈敬哈达时,应将双手举过头顶,身体微微前倾,将哈达捧在座前或脚下;对于同事或下属,您可以将其系在他们的脖子上。献哈达在西藏很常见,甚至人们互相写信时,也会在信封里夹上一条小哈达,以表达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族人外出时也会带上几条哈达,以防途中遇到久违的亲人或朋友。 “哈达”在不同的坐姿中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评价。每逢节日,人们互相敬献哈达,表达对旅途愉快、生活幸福的祝贺;婚礼上敬哈达,寓意祝愿新人白头偕老;迎宾时敬哈达以表达虔诚,祈求菩萨加持;在葬礼上,互相赠送哈达。哈达对死者表示哀悼,并向死者家属表示安慰。
关于哈达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汉代张骞出使两地时途经西藏,向当地部落首领赠送了丝绸。古代汉族以丝绸为织,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就这样,藏族部落认为这是一种表达友谊和祝福的仪式,而月亮又是从中原强国传承下来的伟大仪式,所以一直沿用至今。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在会见元朝开国元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的丝绸上有长城的图案和“吉祥如意”的字样。后来,人们对哈达的来历给出了一些宗教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它的洁白象征着圣洁和至高无上。

吃糌粑
糌粑是藏族人民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吃糌粑。糌粑,名字听起来很新鲜,其实就是绿色的炒面。它是用青稞炒、细磨、但不筛的炒面。和我国北方的炒面有些类似,不过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则是先炒后磨,不去皮。
吃糌粑时,碗里放点酥油,加茶,加炒面,用手搅拌。搅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轻轻敲入碗底,防止茶水溢出碗外;然后旋转碗,用手指靠近碗沿将炒面压入茶中;炒面、茶叶、酥油混合均匀后,用手揉成球状即可食用。吃的时候,用手在碗里不断搅拌,揉成一团,用手放进嘴里。藏族人民一般不使用筷子或勺子,只用手抓饭。这种饮食方式与印度人相似。印度人还用手抓饭,称为抓饭。
由于糌粑食用简单、携带方便,非常适合游牧生活。牧民出远门时,腰间总挂着糌粑袋。当他们饿了的时候,他们就从口袋里抓起一把糌粑来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一个木碗,放入糌粑,倒入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吃。有时,我吃糌粑,喝酥油茶。有时,将糌粑倒入称为“塘沽”的皮袋中,然后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口,另一只手抓住袋口。不一会儿,香喷喷的糌粑就端到嘴里了。
藏民过藏历新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藏柜上放置一个吉祥木桶,称为“竹索其玛”。桶里装满了绿树、枣吉、卓玛(人参果)等,有绿油油的麦穗、麦穗花,还有一种叫“紫卓”的彩脾,上面有日月星辰的图案。当邻居或亲友来拜年时,主人就会端上“竹索其马”。客人用手抓起一小块糌粑,举到空中三下s,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就是祝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