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尽管他们的语言、性格、生活方式和习俗不同,但大多数人都把春节当作自己民族的重大节日来庆祝。 8、达斡尔族:年年红火。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期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挨家挨户串门拜年。家家户户都有蒸糕。迎新年的人一进来,主人就会用蒸糕招待他们。 “糕”与“高”谐音。互相用糕点招待对方,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彼此的生活水平会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要举行为期半个月的歌舞、体育活动。 9、蒙古族:吃不完的酒。近代的蒙古族春节期间却有不一样的景象。过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当年养的公羊、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人坐在蒙古包中间的地板上,迎接新的一年。饮酒和用餐从午夜开始。一般来说,你应该尽可能多吃、多喝。酒肉剩下的越多越好。这象征着新的一年里酒菜吃不完,吃喝无忧。大年初一早上,身着各种服饰的男女男女纷纷上马,成群结队地赶往“热”(村),把蒙古包一一串起来。包包的时候,首先要给长辈磕头,祈福。然后主人家的女婿向前来包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载歌载舞。 10、壮族:W欢迎英雄 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壮族把春节称为“元旦”。这一天,人们无论出门遇到谁,都会互相道贺,认为这样会吉祥如意。壮族民间还有一种安度晚年的习俗,壮族人称之为“吃节”。 “吃黎节”就在本月30日。相传,一百多年前,一支壮族农民武装抗击外来侵略者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经过去了。为了迎接他们,壮族人民在这个月庆祝。 30号我们一起为他们庆祝春节吧。 11、布依族:女孩抢第一担水。生活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布依族,每年除夕夜都要熬夜。天一亮,女孩们就冲到外面去打水。无论是谁取到的第一个担水的将是最勤劳的女孩。那里的景颇族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就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他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挂在竹竿上,在树梢上左右摇晃,让小伙子们射击。谁先掏出钱包,女孩们就会奖励葡萄酒。荷包内通常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物和几颗象征幸福的装饰珠子。 12、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庄热闹非凡,妇女们忙着舂年糕。粑粑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糕点。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搭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米高。哈尼族,不分男女老幼,都爱荡秋千。节日期间,EV大家都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营造出热闹和谐的节日景象。 13、傣族:扔糠袋。傣族青年男女喜欢扔糠袋。包游戏,春节期间,男女青年互相扔糠袋,看谁扔得准,谁接住。当戏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姑娘们就会悄悄地偷走小伙子身上的腰刀、头巾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如果这个年轻人有兴趣,他就会跟随他。父母见女儿头戴头巾、牵马归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的4月13日是傣族新年,也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视为驱魔、吉祥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丽、最重要的日子。吉祥的一天。 14.高山族:“奇怪”的高人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掸族人有不同的庆祝春节的方式。除夕之夜,一家老小围着一张圆桌,端着火锅吃饭,这叫“围炉子”。平时不喝酒的女性应该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好运。 “绕炉子”吃的蔬菜不需要用刀切。洗净后连根一起煮,以表达对父母长寿的祝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要空出一个座位,并将人的衣服放在空座位上,以表达家人对他的思念。 15、满族:挂旗过年时,红旗的人门上插红旗,黄旗的人门上插黄旗,蓝旗的人门上插蓝旗,白旗的人门上插蓝旗。旗帜将白旗挂在门上。旗帜。这些悬挂式gs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象征着新年吉祥。节日期间,男孩们成群结队地放鞭炮,或者骑上各种自制的木制雪橇,在山丘和冰面上呼啸而过。姑娘们和年轻儿媳妇穿着新做的色彩缤纷的衣服,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一起玩嘎拉哈(猪或牛膝关节)。每逢初一至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发组织起来跳秧歌,庆祝新年。阵容强大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演出,还到其他村演出。围观的人们常常欣喜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跟着秧歌队挨家挨户地走,一直到天亮才回来。 16、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过年时,有一种庆祝活动,叫“放高升”。所谓“高升”,就是用一整根大竹子。点燃后,整根大竹可塌入数百丈高空,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在一些地区,白族同胞与苗族、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进行“抛绣球”活动。没能抓到绣球花的人会赠送纪念品给对方。多次错过球会却无法兑换纪念品的人,会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意。 17、侗族:芦生会。贵州、湖南等地的侗族同胞在春节期间有一项盛行的群众活动,称为“侗年”(又称芦笙会)。这种活动与汉族的“集体祭祀”类似,但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通常是由两个村庄双方同意组织的。两队在广场正式举行了芦笙歌舞比赛。这时,观众席上两个村庄随着音乐跳舞,其乐融融。 18、彝族:叮铃虎 云南省双白县麦地冲彝族过年有“跳跳虎节”的特殊习俗。正月初八,村里所有成年男性都聚集到村后地坛遗址,杀狗祭“米斯”,然后村里的“毕摩”祭祀地主至虎神。八名村民装扮成老虎,翩翩起舞。 “虎”耳朵高,尾巴粗,全身都是虎纹,额上画着一个“王”字,脖子上挂着一个大铜铃,显得威风凛凛。 “毕摩”念完了请虎神的祭文后,虎王就率领所有的老虎进了村子。整个虎虎节期间,全村男女老少都沉浸在迎虎的欢乐气氛中,驱虎,观虎跳,驱邪鬼。当地群众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虎虎节,敬祭虎神,祈求祖先保佑,全村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过上幸福快乐的年。按年份。 19、撒尼人:吃汤圆。除夕夜,撒尼语称“斯鲁期”。除夕夜祭祖、吃年夜饭,十分隆重。下午,家家户户门前都种上了绿色的树枝,树枝上挂着一顶草帽。这是无声的告示:请勿入内!不准说话!即使是在家里的人也不可以大声说话。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年”是同一个词,叫“阔诗玛”。因为汤圆是过年的必备品。小时内正月初半个月,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大年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有山歌对唱和三弦胡独奏,简单而抒情。大三弦乐器声音洪亮,激动人心,人们随着音乐载歌载舞。初二祭祀山神,初四送火星,驱除灾难,显示人们的力量。每年大年初二下午,农民们都会把牛牵出来,绕着村中心走几圈,并在牛额上放上用红布扎的鲜花,以表达对牛这一年所做贡献的敬意。 。他还给它喂米饭和肥猪肉,以表达对亲密伙伴的哀悼。撒尼族从除夕到初五举行祭祖活动。出于他们对祖先的崇拜和记忆,我们可以发现民族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