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哪些民俗风情?
年俗
春节
农历初一,俗称“正月初一”,现为“春节”。新年伊始,古人有“走年终”的说法,这是最重要的。清晨,男子开门放炮后,做素菜,上殿“斋戒”,以犒劳神灵。点香烛、放鞭炮,称为“祭天地”。邻居们见面互相道“新年祝福”。他们白天吃素,不扫地,晚上不开灯。农历三月初三,人们早早祭祀神灵,并在除夕夜开始吃猪头,俗称“开节”。并出去到亲戚朋友家拜年。禁食拜神的习俗现在已经改变了。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元夜”或“上元节”。无论城乡,龙灯、竹马、狮子灯与管弦锣鼓配合,祭神拜年。一直持续到深夜,称为“元宵节”。例如,初八放龙灯、狮子灯等;正月十八,元宵节后三天,人们燃灯谢神,预示着新年的结束。
清明
清明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纸钱是用五色纸剪成的,绑在竹棍上,插在坟墓上。此外,每家每户门前都栽上柳树,或者用柳树作圈,戴在孩子们的头上,而妇女则结伴到郊外外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国时期,清明节期间,政府机关、学校和各类团体都会祭扫革命烈士墓。
立夏
要祭祖,品尝新鲜蔬菜,这叫“尝新”。俗话说“三烤五蜡四鲜”,我们到最后再尝尝。还可以吃煮熟的原枝细竹笋,据说可以“强足”。在养蚕之家,他们采集螺米果,称为“茧山米果”。还有一种称人的方法,据说可以避免“病暑”。坐在门槛上是糟糕的一天。
上海
古时指农历三月初十,后来专指三月初三。那时,有在附近筑楔子的古老习俗。水可以去除厄运。新登地区每天都有庙会招待神灵、表演表演,其中以芦竹周王宫最为著名。潘乘乘的《新城杂颂》有“处处看3月3日”的句子。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午”或“端阳”。这一天,我们包粽子,吃“五黄”——雄黄酒、雄黄蚕豆、黄鱼、黄鳝、鸭蛋黄。在潮湿阴暗的地方铺上石灰来消灭昆虫,在门上放上菖蒲和艾叶来辟邪,还有人在殿前挂上钟馗的肖像。孩子的胸前挂着一个装有药物的“香囊”。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半,还是有吃月饼的习惯,看看那香喷喷的月饼桂花香,欢聚赏月。这几天,亲戚中的晚辈给长辈送月饼,庆祝中秋节。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阳节”。古代有登高避灾的习俗。现在人们只吃重阳粽子、看菊花。亲朋好友之间常常互赠粽子以示庆祝。
9月16日
农历九月十六据说是观世音菩萨成佛的日子,摆香烛供奉。这一天新登地区有庙会,城隍庙有表演节目祭祀神灵。观众人数众多,被称为“菅九十六”。于是就出现了临时市场,做生意最多的就是黄金了。来自华盛顿八个县的商人设立的生产工具摊位。解放后,在这一天召开了多次物资交流会,这是前所未有的盛会。
元旦
作为新登地区的古老习俗,元旦从农历腊月十二开始。这一天,我们拜火炉; 17日,我们打扫房子;二十四日送灶王上天;除夕之夜,我们祭拜神灵、祭祖,一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时,大家必须坐在一起、站在一起,不准单独离开;肉、骨头、鱼刺堆在桌子上,不擦掉,称为积“元宝”、“银条”。饭后,带着灶王爷回宫。他们还炒水果,分“压岁钱”,围坐在一起看年夜饭。如今,习俗废止接送灶王的规定。那些在猪年还修行的人,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庄严了。宋末,人们围坐在火边,打扑克、看电视等娱乐活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