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大多居住在云南西北部的丽江市,少数居住在四川的延边、木里等县。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成就也很高。他们的绘画、雕塑、诗歌、写作、舞蹈、器乐等艺术闻名于世。中国的、外国的。

由于纳西族文化灿烂,纳西族的风俗习惯体现在很多方面。

第一,书面语言。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通常用纳西语进行交流。纳西族还有自己的文字,称为东巴文。

二、音乐

纳西古乐原本是从内地传入丽江的古典音乐,并在丽江融入。音乐与文化的特点汉族、藏族、白族、纳西族的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成了自己的流派,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三、宗教信仰

纳西族大部分信仰东巴教。受汉族文化影响,部分民众信仰佛教、道教,靠近藏区的纳西族信仰藏传佛教,不同宗教文化在丽江和谐共存。

四、民族节日

纳西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节日,三多节又称三多节。除纳西族守护神三多诞辰外,还有正月十五的棒棒节、三月的龙王庙会、七月的骡马会等。

受汉文化影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丽江也很流行节日。

五、饮食文化

说到饮食文化,它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习俗文化,纳西族也没有例外。纳西族的肉类以猪肉为主,猪肉大部分被制成腊肉。以丽江、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保存数年至十几年不变质。外出劳作时,带上面饼或糌粑到寺庙。用餐时围坐在桌子周围。冬天喜欢搬到阳光充足的地方吃饭。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达达、麻布、雪莲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六、婚礼习俗

其中纳西族的风俗习惯中,婚礼习俗最为有趣。

过去,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有舅舅优先的习俗。婚姻通常涉及英语婚礼、饮酒邀请和婚礼。

订婚,纳西语“日本”,是赐酒的意思。当男孩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就会请媒人提一壶酒到合适的新娘家为儿子提亲。父母双方都同意。后来,女孩长到十岁左右,就会选吉日订婚。

随后,男家要向女家敬“小酒”和“大酒”。每年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节日,都会送上礼品。到新娘家。

婚礼上有看不到天空的习俗。婚礼前几天,前来帮忙的亲友上山看松枝,在天井搭建木棚,地上铺松针,搭迎宾牌坊。当婚礼队伍到达时,新娘家已经关门了,门对面唱着盘问歌。唱着答话的对方开门迎新娘,准新娘收回“开门钱”。新娘在祭奠祖先、告别父母亲友的同时,以哭声表达自己不愿离开父母的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中间的马鞍,以表明自己已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

除上述以外,关于婚礼习俗还有以下几点。

首先,婚礼前一天,新郎家要布置房子,搭起色彩缤纷的大棚,到处张灯结彩,写对联等。必须杀猪杀羊,挂一张红纸或用纸和丝包裹的筛子,插上三支柳箭,上面写着“琳琳来了”的字样,以示戒备。r 白虎。

其次,婚房的布置也颇有讲究。新房的装修大部分是由媒人或新郎的父母完成的。铺新房床单时,需要请一个儿孙和谐家庭的小男孩在床上打滚。这个圆圈被当地人称为“压床”。

第三,新娘来到新郎家时,新郎家的门是关着的。这时,送新娘的人在门口唱纳西曲,请新郎家开门。二重唱结束后,门就会打开。打开。敞开的门前有一个红纸做的马鞍,新郎新娘必须跨过马鞍才能进门。这时,东巴大师念经,同时在新娘额头上滴几滴酥油或水以表示这一点。新娘已经是新郎家庭的一员了。

第四、之后新娘进门,要送给公婆各一双鞋。

五、在教堂礼拜时,新郎新娘先拜天地、拜祖先、公婆,然后拜望家里的长辈,然后夫妻互相拜拜。仪式开始前,新娘手拿盐,新郎端茶壶。

第六,仪式结束时,新娘要象征性地查看嫁妆,锁上柜子,并将钥匙扔到一边。这时,孩子们就会冲到她身边。争夺钥匙,因为谁能抢到钥匙,就可以从新娘那里兑换喜糖。

第七,闹洞房。婚礼当天晚上,新娘家会在洞房里摆设酒席。新娘和新郎将在几个孩子的陪同下一起共进晚餐,而其余的客人将由新郎的家人招待。

晚上,青年男女可以一起去做爱或者跳纳西舞。纳西族东巴人唱个不停。这一天,新娘家还要招待亲朋好友。 ,请东巴唱(嫁姑娘的曲子)。

独特的文化造就了纳西族独特的风俗习惯。通过这些风俗习惯,我们可以对纳西族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