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衡东人非常重视节日。他们的节日习俗与中原地区大致相同,但在名称、细节、禁忌等方面都有当地的独特之处。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原名过年,民国初年改称春节。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按旧习俗,正月初一,大厅张灯结彩,张贴春联“福”“门神”“财神爷”门槛上还贴有其他字画。

大年初一早上开门,称“开财门”,点香烛,放鞭炮,迎财神入门​​。房子。

拜完财神爷,我们就烧香、点蜡烛。顺着新年的吉祥方向,向天地行礼,这就是所谓的“出门”,就是向天地拜年。

然后进大厅摆上香案,按年龄顺序给祖先上香,给祖先拜年。

然后去寺庙烧香,向菩萨拜年,祈福。

最后,全家人聚集在大厅,晚辈给长辈拜年,同伴之间互相拜年。

拜年也很有讲究,是一种风俗:“初一、初二、初三、初四”月,拜姨娘。

”拜年一般持续到正月十五。民间有“拜年不失传统,拜年不失传统”等俗语。

【元宵节】正月十五,古时是上元天官赐福的日子。古时,古时称“上元节”,又称“楚节”、“元宵节”。

这天有鼓、锣、龙灯、舞狮、踩高跷、采莲船等活动。 、花鼓戏等。灯会上有书法、绘画、诗歌、灯谜,趣味十足。

13号放灯,14号试灯,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以示团圆、和谐、幸福、美满。

【清明节】旧时,清明节期间,衡东的风俗是,清明节的“三初三末四”,全家人都要带上酒、食品、纸。钱、香、蜡烛、坟枝到祖先的坟墓上祭祀。 ,加土,修复祖先的坟墓。

这种祭祀扫墓的习俗,被称为“上坟”或“悬坟”,一直延续至今。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午节”。

这一天,人们将艾叶、葛藤、菖蒲挂在门上,并在屋角、阴沟处洒上生石灰、大蒜水,以驱除瘟疫、消除灾难。

用菖蒲、大蒜煮水洗澡,可以祛除疾病。

喝雄黄酒,吃粽子、烤糕、咸蛋、红糖。

五月初一至五日,沿江及两岸都会举行龙舟竞渡活动。

【晒衣节】农历六月初六农历衡东西固有句俗话:“六月六日,读书人晒书,妇女晒衣,农民下田”。

自去年入冬以来,人们利用这一天来烘干棉质衣服、床上用品、书籍和其他物品。

据说这天的阳光消毒效果最强,晒干的物品不会发霉,也不会生虫。

当天应该是晴天。俗话说“6月6日阴天,牛草贵如金”。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传说这一天牛郎织女在空中鹊桥上相会。民间又称“乞巧节”、“女儿节”。

以前,妇女们会在月下的针孔里穿五根线,表示她们的手艺会像织女一样灵巧。

人乐还用这一天晚上天河的出现来预测来年的米价:“出现早则便宜,出现晚则贵。”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称中元节为“燃灯节”。

农历七月初七至十四,家家户户都要“接祖先”回家,给祖先“祭饭”,也称“祭祖”或“祭祖”。致老客人”。

还有互相请客吃饭的习俗,称为“吃老客饭”。

最后一天最为隆重,称为“辞旧客”。为祖先烧纸衣、纸钱,请道士或文人主持祭祀,以救鬼魂。

到了晚上,“莲花灯”或“河灯”也会绽放,寓意着灯火通明。祖先们正在返回冥界的路上。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初三,所以俗话说,中秋节。

民间有吃月饼赏月的习俗。

节日前,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赠送月饼。

这一天,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月饼、吃鲜莲藕、吃红荸荠。

夜晚,明月当空,家人或亲友围坐在院子里赏月、吃月饼。

【庆小年】腊月二十四被称为小年节,是辞旧迎新的开始。

相传这一天,灶王爷会上天告诉玉皇大帝人间的善恶。

从此每年正月十五日至次年正月十五,凡事谨言慎行,说吉祥话,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忍耐,避免打碎碗、坛、罐,这是吉兆。祝你来年好运。

【除夕夜留岁岁】一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

旧时,衡东各地有天亮前吃早餐的习俗,称为“过年吃”。

我们通常四点钟起床,五点钟吃年夜饭。周边县区至今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半夜吃饭的衡山佬,鸡不叫,狗不咬”。 (衡东取自衡山。)。

吃“年夜饭”时,避免外人撞到;避免说不吉利的话;避免打破碗或其他器具。如果他们是o偶尔坏了,你应该说“送走,送走”。

吃完晚饭,到天亮都睡不着的时候,称为“熬夜”,也称“坐年夜”。

全家人围坐在热炉旁,摆出年夜托盘(盛满谷物、水果、糕点等的茶盘),边吃边聊,互相鼓励,过年时除夕夜,最隆重的一件事就是长辈们给儿孙们“定压岁钱”,即“压岁钱”。

除夕之夜,无论老少,都要把钱装进口袋;不论贵贱,锅里都要留剩菜,做到“一家人有饭吃,衣食无忧”。

(来源:衡东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