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宽窄巷子是从哪里来的?
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一条规模较大的古街。与大慈寺、文殊院并称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之一。你知道宽窄巷子的由来吗?而且,这条胡同曾经被称为胡同。
宽窄巷子始建于清代。是成都33条清代士兵胡同中仅存的两条胡同。是一座庭院式建筑。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入侵西藏。
清朝派出3000名官兵平息叛乱后,选拔了千余名将士永远留在成都,并建了一座充满他们的城市——少城。少城被定为“八旗”军营和家属居住地,是禁地。
宽巷子西口是红旗遗址,窄巷子西口是红旗地旗站。
当时的名字不是宽窄巷子,而是分别是“杏仁胡同”和“太平胡同”。
直到民国初年,这个明显北方风格的名字才被“宽窄巷子”取代,并沿用至今。
浓缩南北民风
由于八旗子弟生活闲散、追求享乐,这一带成为成都休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青砖墙、庭院、高高的门楼、花墙裙,既有川南民居的特色,又有北方民俗文化的内涵。
随着成都旧城改造运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式建筑、弄堂、小区被现代高层住宅、商业建筑所取代,但“宽窄巷子”属于城市重建的废墟。随着异军突起,原住民纷纷在巷子里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馆、酒吧。不到200米的街上有十几家茶馆、酒吧。
在这两条巷子里,“老成都”的气息越来越浓,一碗茶、豆腐饭等安静的都市生活场景依然在这里重现……林文训老师认为,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古城”城市格局和百年正宗建筑格局的最后遗迹。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唯一复制品”。也是当今成都最著名的新“名片”和会客室。 。
1659年,清巡抚高名瞻率军攻克成都。清朝四川总督府才从保宁迁往成都。也是在这一年,张献忠手下大将孙可望投降清军。清朝,标志着四川全境纳入清军控制之下。八旗战士最初进入四川镇压张献忠的起义军,但战后又撤出四川。成都作为西部重镇,驻扎八旗兵,始于1682年平定吴三桂叛乱。康熙六十年(1721年),清政府从湖北派遣一批八旗士兵驻守成都。
清政府虽然号称“不分满汉,视之为一”,但具体措施是实行民族隔离政策。为了防止八旗战士与当地居民接触,全国很多城市都修建了城中城——仅供八旗战士及其家属居住。
成都满城始建于 1718 年。a城以将军衙门为中心,南起军平街、小南街,北至八宝街、小北街,东至东城根街。 ,铜仁路以西,面积约十里。城墙高一丈三尺,周长四里五分。城门有5座,其中最宏伟的是大东门。城楼上悬有“少城九至”、“美丽可敬”两块碑文。牌匾。城内的建筑布局、衙署、营房位置都严格按照八旗军的传统方式布置。官街8条,兵街42条。正黄旗、镶黄旗官兵居住在北方;纯红、镶红旗的官兵住在西边;正白镶白旗的官兵住在东方;和纯蓝旗和镶蓝旗的官兵居住在南方。如果从空中俯瞰这座城市,主要街道的布局就像一只巨大的蜈蚣:将军衙门是蜈蚣的头,长顺街是蜈蚣的身体,东西方向的大街小巷密密麻麻。就像蜈蚣的许多条腿一样。
其中,新开的宽巷子和窄巷子是长顺街蜈蚣朝东的两条腿。宽窄巷子原有的明清建筑年久失修。宽窄巷子西口是红旗站点,窄巷子西口是红旗站。当时的名字并不是宽窄巷子,而是分别是“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直到民国初年,这个明显北方风格的名字才被“宽窄巷子”取代,并沿用至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