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也是一个有着悠久饮食文化的土地。我活在世上,吃吃喝喝,已经二十多年了。我有了一些感悟和感悟。现在我总结出以下饮食文化的特点。希望大家发表意见:
第一,口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有差异,在长期的饮食中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历来有“南米北出”的说法,按口味可分为“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主要包括巴蜀、齐鲁、淮阳、广东、福建等地。
第二,四个季节不同。一年四季按季节进餐是中国烹饪的另一大特点。自古以来,我国根据季节变化对菜肴进行调味和装饰。冬季口感浓郁醇厚,夏季清淡凉爽。冬季多以炖煮为主,夏季多以凉拌、冷冻为主。
第三,注重美观。中国烹饪不仅技艺精湛,而且有注重菜肴美学的传统,讲究食物色、香、味、形、器的和谐。菜肴之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胡萝卜还是白菜心,都可以雕刻成各种形状,别具一格,并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的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四、注重趣味性。中国烹饪历来讲究味道和味道。它不仅对餐食、零食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其性能也有一定的要求。烹调、品尝方法、用餐节奏、娱乐穿插等等,中国菜的名称可以说是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名既根据主料、辅料、调料、烹调方法等现实地命名,也根据历史轶事、神话传说、名人美食口味、菜品形象来命名,如“全家福”、“ 《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献》、《鸿门宴》、《东坡肉》……五是食药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密切相关。几千年前,就有“药食同源”、“药食同效”之说。利用食品原料的药用价值,制作出各种美味佳肴。以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为目的。 ”

古代中国人还强调饮食与宇宙节奏的协调和同步。不同性质的食物应春、夏、秋、冬、昼夜食用,甚至加工、烹调食物时还要考虑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在《礼记·岳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也反对春季“入夏令”、“入秋令”、“入冬令”等颠倒季节,会招致灾祸;当然,它也反对吃。反季节食物,孔子说“不时食”有两层意思:一是定期吃,二是不吃反季节食物。与当代人的意识相反,有些人吃反季食物是为了炫耀。西汉时期,皇宫开始利用温室种植“葱、葱”。西晋富豪石崇家里也有温室。这种强调顺应宇宙节奏的思想,确实是中国饮食文化所特有的。仅此而已现代人的意识依然存在。节日饮食是习惯(中医里也有一些,但没有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理论是世界典范。传统思维,也被认为是宇宙法则,人类是“三才”之一,而食物是人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食物的烹饪也必须遵循这个法则。分为五种,“五味”之说应运而生(其实,人们能感受到的“味道”不止五种,但在两三千年前,能够区分出来的“味道”并不少见。五)、还大量的粮食、牲畜、蔬菜干粮、水果分别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这感觉很荒唐。更令人惊奇的是“饮者皆养阳气,食者皆养阴气”(《礼记·交德胜》)。人们还认为,只有饮食与天地阴阳相协调,才能“沟通神灵”,与天相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祭天时必须严格遵循阴阳五行学说。这一观点为后来的道家所继承,并成为其饮食理论的起点。例如,人们认为吃食物可以增加人体的阴气,如“五谷充身而不能增寿”、“食气者长寿”等,必须练习,才能获得阳气,你应该吃尽可能少。最好的状态就是不吃,达到“大粮”的状态。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 “中者为天下之本,和者为达世者。和则天就位,万物得以孕育。”(《礼记》 :中庸之道”)。什么是“中”?不能简单地用“中”来概括。这个“中”就是恰到好处、恰到好处的意思。有点像河南话的“中”。 “和”也是一个烹饪概念。 《古文尚书·说命》中有句名言“欲汤,唯咸梅”,意思是说,要熬出好汤,关键是要调和咸味(盐)。 )和酸(李子)口味。这是一个比喻。治理国家。在《左传》中,颜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讨论了什么是“和”,指出“害”“唯”不是“同一”,和谐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学家认为,世间万物都在“中和”状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繁衍和发展。这种审美理想是建立在这种通过调音达到“中和之美”的思想受到古代烹饪实践和理论的启发和影响,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整个饮食生活。对于古代文人官员来说是这样。

“中性”的反义词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中不被认为是正宗的。那些“太咸、太辣、太酸”的食物会受到一些影响。身体的异常状况,虽然在人们中流行,但从长远来看,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极端主义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弊端是难以形容的。

如上所述,人们的饮食生活C中国民族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虽然有些特点是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理解的,还是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了一种宗教信仰。它只是一个统治者衡量各个领域的是非,但其本身是不容质疑的),但饮食生活难道就只能用“科学”二字来形容吗?如果我们更加关注“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有研究者普遍表示,它包括三个方面: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有研究人员认为,饮食文化催生了六门科学,即烹饪、食品制造、食疗、饮食。民俗学、食品文学艺术、食品制造;一些研究也提倡加入美食美学、美食商业、餐饮器具等。我的天赋很浅,没能涉足这么多学科。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是指食物与人、群体的关系及其产生的社会意义。因此,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了食物、菜肴、食品加工、烹调、饮食习俗甚至就餐环境、餐具、餐具等,但它们都着眼于它们与人和群体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介绍并评估了该过程的社会意义和其他方面。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流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部分都被省略了。旨在凸显美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双重享受。 ,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对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